一四回中 皇帝决意除权臣 官人逡巡求自保 (第2/2页)
“老弟,就不能劝劝皇上,也劝劝史老相公吗?皇上毕竟是皇上,君臣名分在此,是不能有半分僭越的。可是老相公也是有功之臣,就这么处置了,怕也会让天下人寒心。大家为什么不能各让一步呢?”柴念云说道。
柴念云这话说又有些妇人之仁了。
政治斗争本质上那是一个零和游戏——要么你死要么我亡,根本就没有居中调和的余地。就算是真的居中调和了,那也不过是下一场斗争的中场休息而已,要么斗得一方精疲力竭,要么斗得双方两败俱伤,哪有可能就这样轻易的说两句话就调和了?
调和两方矛盾的情况,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却只有在一种前提下才可以做到,那就是居中调和之人掌握了比另外两方都要更加强大的力量,足可以同
时压服住两方势力。否则斗得不可开交的双方势力,凭什么听你的?凭你长得好看吗?
不过柴念云这个天真的想法,柴安风和耶律楚材听了却都笑不出来。
要是这个时候皇帝和史弥远两人之间,都能多一份柴念云这样的妇人之仁,那事情又怎么会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呢?
局势发展得很快。
到了第二天,皇宫里就颁下圣旨,说是太后杨氏已然薨逝,要天下百姓一律缟素,为杨太后戴孝。
太后薨逝的消息,不算是新闻。
临安城里别说是官员和富商这些上层人士了,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之中,也至少有一半人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只不过这个发布消息的时间节点,倒是颇有令人玩味之处。
许多人都给了不同的解释,其中一条重要解释就是,柴安风从青龙镇回到了临安,皇上手上有了可靠的力量,才敢宣布太后的死讯。
这样的解读未免有些粗浅,但也是八.九不离十。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皇帝已经下了严令要天下戴孝,那就必须要严格执行的——皇帝,显然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小皇帝了。
揉着一本正经抄写完《大学》之后还有些发酸的手,官员们立即决定谨遵皇帝的旨意,将平日里自己穿的华丽鲜艳的衣服全都藏了起来,立即去街上采购白布,做成白色的衣袍,再加上“如丧考妣”的表情,这样才能在皇帝面前交代得过去。
这时众人忽然发现:崇义号洽合时宜地放出了一批纯白色的绸缎。这些绸缎的做工极其精良,白得令人心旷神怡,但唯一的问题那就是价格不菲。
不过崇义号的绸缎的确是物有所值,再加上肯为太后出大价钱购买素色的服装,本身就是尽孝的一部分。因此这批绸缎,
再次引发了抢购。
自打从临安搬去青龙镇之后,崇义号各家工坊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白色的绸缎源源不断地从青龙镇送到临安城来,丝毫没有供不应求的意思。
这样,早有准备的柴安风又狠狠赚下了一大笔银子。
只可惜,这笔钱他赚得一点都不痛快,在柴安风眼里看来,他宁可不要赚这些钱,也不希望朝局向着自己无法控制的方向急速地、雪崩一样地发展。
期间,柴安风一反常态地窝在崇义公府里一动不动,就好像是个害羞的小媳妇一样。可他虽然自己不动,却派出了各路人马四处打探消息,尤其是关于官场和军队的消息。
而这时之前没有露过面的宋慈和真德秀,也终于同柴安风搭上了联系。
尤其是真德秀,作为南宋官场中的二把手,他的权势虽然不及一把手史弥远的九牛一毛,但本身政见趋向保守的他,则是十分希望维持朝廷的稳定的。
但是真德秀也越来越明显地发现朝政正在滑向混乱的深渊。真德秀只是迂腐了一些,却并不愚蠢,知道这个深渊意味着什么?而深陷官场的他,是绝不可能跳出这个权力斗争的漩涡的……
于是劝说不了皇帝、又不可能投靠史弥远的真德秀,只能把宝押在了柴安风的身上,希望突然返回临安的他,能够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
从根本上来讲,柴安风是希望朝局发生混乱,以便自己可以浑水摸鱼的。但在目前这样一个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下发生的混乱,对柴安风而言却是弊大于利的。
因此短期内的相同的政治诉求,让柴安风和真德秀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政治联盟。
因此柴安风也源源不断地从真德秀那边,获悉了不少政坛、军界的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