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五)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五)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周易哲学解读!

2、孔子对《周易》一书性质的认识

那么,在春秋时期里产生的大思想家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周易》一书呢?孔子是一位述而不作的思想家。反映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一书。此书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而编撰成册的,记录了孔子生前的言论与思想。《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被称之谓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因孔子被称为是儒家的创始人。可《论语》一书里很少反映对《周易》一书的论述,《论语》中只有两处涉及到《周易》。

第一是《论语·述而》里这样记录:“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里的“易”,是否是指《周易》一书呢?若从断句读法上没有错误的话,这“易”显然是指《周易》的。我们从《左传》一书己知,春秋时期,已有人称《易》。那《易》称法,就是《周易》的简称。孔子说的“五十以学易”,显然与《周易》一书有关。学“易”,应该是一部书籍有关。这“易”称,也不是孔子首创。《左传·昭公十二年》里曾记:“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且夫《易》,不可以占险。”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易》无疑是指《周易》一书。因为南蒯占筮,得到《坤》之"比"曰:“黄裳元吉”,正是《周易》“坤”篇里句子,并与今本《周易》里的文字是一字不差。跟着是子服惠伯说自己也学习过这些,就是指南蒯占筮得出《坤》之“比”的那些学问,应指的《周易》一书了。并说到“且夫《易》,不可以占险”。这《易》就是《周易》的简称无疑。

《昭公十二年》记述南蒯说的“《易》不可以占险”的时候,孔子才22岁了。显然,这时的孔子还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特别是史料上记载孔子对《周易》一书的学习研究是在晚年时期。《史记·孔子世家》里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从《史记》这段话来看这《易》无疑就是《周易》一书,因有后称《易传》的那些《彖》、《系》、《象》等文章来印证。也印证了《论语》一书里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里的“易”就是说的《周易》一书。

通过《论语》里记载孔子说的那句话来看,孔子是十分看重《周易》一书。但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呢?而现代的通行本《论语》一书里,一般是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孔子说:多让我活几年,从50岁开始研习《易经》,便可以做到没有大的过失了。”或是:“孔子说:‘再给我增添几年寿命,到了五十岁学习《易经》,就可不犯大的错误了。”

这是笔者手里的两本新千年后出版的《论语》版本中的译文。两者译文的内容基本一样。这种译文是有错误的,把《易》译成《易经》也是错误的,这里的《易》是指《周易》。而《易经》的内容,则是包括了《十翼》(即《易传》)。而对这句话理解为孔子50岁学《易》,不凡也有大学问家是这样的认为,如熊十力说:“盖由《论语》及《史记》参考之,则孔子学《易》确在五十之年,故其五十以前,只是《诗》、《书》、《艺》、《礼》四部之业而已,犹未治《易》也。自五十学《易》,而后其思想界别开一部天地,从此上探羲皇八卦,而大阐哲理,是其思想之一大突变也。”(《原儒》熊十力著2009年印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页)

而还有认为这句话里的“易”,不作《周易》解。廖明春在“帛书《要》与《论语》‘五十以学’章”一文里有一段话,我们引过来,以说明古今还有不认为是《周易》的说法。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章后人训解多歧,近代以来,疑古风炽,争论更趋激烈。‘五十以学易’章的争论有二:一是所谓“鲁读”问题,二是对于章旨的理解。

所谓“鲁读”问题,根于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其卷第二十四《论语音义》云:

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这就是说《古论》“学易”之“易”字,《鲁论》读作“亦”字,陆德明认为《鲁论》之异文不可从,应从《古论》。

陆氏之说,直至清代惠栋方提出异议,他以《鲁论》“亦”字为是,并举出《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斅’为证。日本人本田成之据此,提出‘《易》为孔子,子思,孟子所完全不知’说,以一字之异文,欲翻中国学术史上之重案。近人钱玄同,钱穆,李镜池,郭沫若,李平心等皆步其后尘否认孔子与《周易》有关,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帛书<周易>论集》廖名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这以上说明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与《周易》无关,把《论语》里的那句话里的“易”作“亦”解,但这种认为毕竟不成主流。

虽然廖明春认为“五十以学《易》”的“易”,不是“亦”字,但遗憾的是他同样认为孔子五十岁以学《易》,其理由是,孔子五十以前学《易》有偏颇,老而学《易》才有了变化。

《论语》里的“子曰;加我数年,吾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是研究孔子对《周易》如何认识的重要文献资料。哪到底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若不能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孔子对《周易》一书性质的认识,那么是否就是现通行本《论语》里的那种理解译法所认为的含义呢?

笔者意为现通行本《论语》里的译文,是没有正确理解孔子那句话里所表达的真实含义。除“加我数年”的译法没有异议外,而不能把“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理解成“五十岁开始学习《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难道孔子“相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周易》就可以无大过错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逻辑与事实的,难道孔子表述问题没有逻辑性吗?这种表述也不符合孔子的实际背景。难到孔子在40多点的岁数时,就感觉将要死亡了吗?就发出叹息,想多活几年,到50岁学习《周易》就没有大的过错了。这即不符合孔子的年龄活动背景,也不符合表述事情的逻辑性。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从《史记》里所看到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而公认孔子是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活了七十三岁去逝的。《史记》说的“孔子晚而喜《易》”,应当是晚年,这是符合孔子的活动史实。并且《史记》并没有说“孔子中年喜《易》”,若理解成“五十岁学《周易》”就与《史记》里的记述“孔子晚而喜《易》”不相符了。那么,五十岁能称晚年吗?显然是不能称作晚年的,孔子晚而喜欢上《周易》,应当是在70岁左右(与六十几岁返鲁的背景是符合的),才重视与研究《周易》的,才突然发现了《周易》的价值,但已感觉寿限临近,才发出那样的叹息,以一种乞求上苍的口味说出“假如让我多活几年”的这种话来。

那么,把“五十以学《易》”,应理解成“五年或十年的时间而学习《周易》才是正确的”,而对“可以无大过矣”,也不能理解成“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根据前边的文章,这“可以无大过矣”,不是指自身行为上的问题,而是指在学习《周易》一书的思想内容上不会出现大的错误认识。这才符合上下文句表述的逻辑性,也正符合《史记》里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的说法。这《史记》里的说法,不正是对《论语》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最好注脚吗?而不是指“五十岁开始才学习《易》,才无大过错”。那么,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开始学习《周易》难道就会有大过错了吗?显然孔子表述的“五十以学《易》”是指“五年至十年的时间而学习《周易》一书的内容。这“五十”数词连用在先秦古籍书里,也是非常普遍的用法。如《诗·召南·小星》“彗被小星,三五在东”。又如《左传·襄公八年》:“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这里是指三至五个星和四至五年,不能理解成“35个星,还45年”。正如《论语》里的“五十以学易”,无能理解成“五十岁开始学《易》”。综合而看,《论语》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真实含义是:“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有五至十年的时间学习《周易》,就可以对《周易》一书的思想内容不会出现大的错误认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