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八) (第2/2页)
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无咎。
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利御寇。
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鸿渐于阿,
其羽可用为仪。
这样看来,《渐》去掉“判词”无疑就是一首诗,不比《诗》里的诗歌逊色,更有诗之韵、诗之美、诗之意。《渐》同样以诗之手法,每段用鸿来起兴。这《渐》去掉“判词”,就是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夫妻别离之情的诗。如《诗》里的《鸿雁》一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其意变成了含蓄美。若加上“判词”就变成说理的文章,就成了判断推明事理的理论文章了。《渐》篇虽是讲述夫妻别离的故事,但这故事是明快向上的格调。通过对一对夫妻的夫征妻守,以鸿雁句句的起兴,更加深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渐》通篇没有哀伤,没有愁怨。作者通过夫征与妇守故事叙述,揭示出一个道理,夫妻别离,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守土有责,是应尽的义务。这不同于《诗》里一些单单描述别离之苦的爱情诗。此文的作者通过优美如诗的语言,讲述了保家卫国做出奉献精神的道理。并欧歌了默默守望在家乡的那位妻子的高尚情操。如同当今流行的那首“十五的月亮”歌曲,所唱出的政治含义。
《周易》里有很多如诗之句,及如诗之文章。我们认为《周易》文章句子并不难懂,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的。《周易》里一些文章句子是接近《诗》里的诗歌风格与写作手法,甚至比《诗》里的一些诗还易懂。我们就是要通过《周易》与《诗》里的诗歌来对比,寻找出《周易》产生的时代来。
我们通过《渐》文来看,就是一首优美地诗歌。而《诗》里也有一首诗,其名是《鸿雁》,不妨看看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与思想内涵。我们现将《鸿雁》一诗抄录如下:
《诗·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里的这首《鸿雁》一诗与《周易》里的《渐》对比来看,两者的写作手法似乎没有区别。两者都用鸿雁起兴,不过《周易》里的《渐》只是用来一个单字“鸿”,而《诗》里的《鸿雁》,则出现的是“鸿”与“雁”合成词。从中国文字发展来看,是从单字发展出词语的一个过程。《诗传》里说“大曰鸿,小曰雁”。起初的用法,“鸿”是一种飞鸟,“雁”也是一种飞鸟。后来就把“鸿”与“雁”合在一起称“鸿雁”,即指“大雁”或“雁”。如《周易》一书里出现的“道”与“德”字,而没有出现“道德”一词。后来才把“道德”二字合并而用。从《周易》里的《渐》与《诗》里的《鸿雁》两者中所称的“鸿”与“鸿雁”来看,显然两者不是同一时期的称法及同一时代的背景。从词语的发展来看,说明《诗歌》里的《鸿雁》一诗产生的晚。即晚于《周易》一书。就是从两者的体式来看,《鸿雁》一诗均是四言一句,并且对仗工整。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周易》里的《渐》文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格调,而《诗》里的《鸿雁》则表现的是一种消沉哀怨的情调。那么,这两者是谁影响了谁,谁在谁之前,就显而易见的。因《诗》里所汇集的诗篇不是一个时代产生的,也非一人创作的。而《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的手法及思想是一致的,应是一个时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那么,《鸿雁》一诗又是创作于何时呢?《诗》里的诗歌分“风”、“雅”、“颂”,《鸿雁》一诗属“小雅”里的诗歌。《鸿雁》一诗分三章,每章以“鸿雁”起兴。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次章承接上章,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虽然筑起很多堵高墙,却自己无安身之处。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鸿雁是一种候鸟,即春南秋北的年年迁徙,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诗人以此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后以“哀鸿片野”、即成了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代名词。
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小雅”中大部分诗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因有不少诗反映了时代的黑暗与动乱。《鸿雁》一诗被当今研究者认为是西周末期产生的,这首诗是乱世流浪者的哀歌。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即使是号称中兴的周宣王时期,也是危机四伏。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庶民、隶农大量逃亡。其后周幽王统治时期,政治更加黑暗,更是外患内乱交迫,社会经济凋弊。这首诗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黑暗与人民流离失所及无尽的劳役。《鸿雁》一诗是作者对西周末世的黑暗统治造成社会动荡的控诉。而《渐》文虽也以“鸿”起兴,但表现的是与《鸿雁》完全不同的情感及思想内涵。《渐》文把一对离人的远征与守望上升到一种爱国情怀来欧歌。《鸿雁》一诗应是西周末期还是春秋前期的时代背景。而从《渐》文的体例用词及思想含义来看,应在《鸿雁》一诗的前期,由此推及《周易》一书的产生不会晚于西周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