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改封楚王 (第2/2页)
“善。”李世民将奏疏交给王德,令群臣传阅,在场的大臣们看到李世民一脸笑意,哪里还不明白魏公所上的奏疏甚合天子心意,当即附和而奏。
“吴地偏小,不易王大国,恪军功高,宜以大国封之。”李世民定下调子,群臣各自出谋划策。
孙瑾率先站出来,举着象笏说道:“臣以为,吴国地处江南,不易为大国之封,应以北地中原之国封吴王。”
好嘛,一上来就开了地图炮。
不过朝中江南出身的官员,看着孙瑾恨得牙根痒痒,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现如今的江南,除了少数几个发达的重镇,其余城池比起中原,简直一片荒芜。
而三无之地的六朝金粉建康城,早在前隋便被隋天子拆毁,荡然无存。
乌衣巷与石头城夷为平地,就连金陵的名称,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毕竟,南北朝战争的胜利者,乃是北朝大隋。
但是,大隋已经是过去式了!
现如今的天子,乃是大唐天子,即便在前隋之际,隋炀帝也曾维护过江南。
天下,不是北地中原的天下,大唐不可能永远将江南半壁山河视为敌寇。
“朕为天下主,乃为万民父母,岂有江南山北之意?”李世民严肃的反对孙瑾的观点。
“一衣带水,岂阻朕乎?”
大江,不过一条衣带宽的水,如何能够阻挡朕君临天下的步伐?
“吴小邦,不足以封功臣,则更易大国,朕嘉楚国之号,吏部以为如何?”李世民环视众人,楚国的封号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果,议定封爵,乃是吏部司封郎中之责,不过在帝国高层才能参与的内朝中,司封郎中显然不在场。
于是,站出班列的便是吏部尚书高士廉。
虽然用时紧紧半刻,但李世民却经过了缜密的思索。
首先,堪称大国的诸侯国,本就不多。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而今尚有诸多封号,已经被人占了。
比如齐王李佑、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而其中最好的王号,毫无疑问乃是李世民自己曾经的秦王之封。
显然,李世民此时并没有授予李恪秦王的意思。
“臣以为善。”高士廉表示无所谓,反正亲王的爵位,与我等外臣毫无关系,您老喜欢什么就封什么。
李世民满意的点头,接着说道:“既更易吴王,其所领刺史,宜应更易。”
贞观初,世袭刺史的制度刚刚开始执行,李恪的安州刺史,意味着他的子子孙孙都是安州刺史。
“都省宜择嘉处,为楚王所领。”李世民将这个责任交给了尚书省,尚书右丞刘洎当即出列,不假思索道:“润州雄于江南,宜以润州为楚王之封。”
润州的户口和贡赋,都是江南最上者。
“善。”李世民对此很满意,同时更加满意腹中有乾坤的刘洎。
此为有才之士,当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