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集命录 > 第三十五章 和风微浪,渐次而成

第三十五章 和风微浪,渐次而成 (第2/2页)

李元锦冷哼一声,说道:“张大人,阿越,这两位统领不听使唤,给你整出这么多乱子,我们直接顺势把他们除掉算了。有这书信在手,最多就是受一顿责骂而已,轻飘飘的来个降级,于我何益?那殷俊连伤数人,已经有把柄在我手上,除掉了赵藐,羽林军只会更听话。”

张越面色有些犹豫,似乎在权衡之中的利弊,赵藐一看这情形,赶紧哼哼哈哈的发声,不停地用手捶打着床板。

张越看了看赵藐,对李元锦说道:“元锦,赵统领似乎有话要说。”

李元锦头都没回,说道:“还说什么,这会就等阿越你决定了,你点个头,以后就没这么麻烦了。”

张越深色愈加凝重,赵藐捶打床板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态势也越来越疯狂。张越看了看赵藐,说道:“这样吧,我们听听赵统领还有什么话想说,然后再做决定吧。毕竟私杀一位羽林军统领,不大不小也是个罪过。”

李元锦回头看了看赵藐,说道:“赵统领,我可以让你说话。但是你听着,要是敢说一句威胁或者骂人的话,我就不会给你说第二句话的机会了。”见赵藐不住点头,李元锦伸手按在他下巴上,将下巴复了位。

赵藐下巴被拆了半天,猛一装上还有点生涩,急忙说话之间甚至咬了自己的舌头,只是这会再也顾不上了,急忙忙说道:“二位大人明鉴,我真的是冤枉的!”

李元锦伸出一根手指,淡淡的说道:“还有一句。”

赵藐早就懂了二人的意思,勉强起身用手肘撑着床铺,双手抱拳说道:“我愿意竭力为而二位大人做事,一切依令而行,绝不妄为!”

李元锦一听这话,突然转换成一副笑脸。他乐呵呵的将赵藐扶着从新趴在床上,笑吟吟的说:“赵统领说的这是哪里话,我们都是为了圣上办事的,若非重任,怎么可能劳烦赵统领呢。”

赵藐长出一口气,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总算是化解了眼前的危机。等到自己伤势好了之后,再跟你们二人好好算计算计。

可是还没等他一颗心全部落地,李元锦又开口道:“赵统领,只是一句口头上的听令,恐怕还是稍有不妥。这样,我这里有一份文书,还请赵统领在上面签个字,咱们相互之间算是有个保障。等推行国教一事功成,我自然把它交还给你。”

说话间,李元锦从袖子里取出一张纸,平摊在赵藐面前。赵藐定睛一看,这哪是什么文书,分明就是一份供词!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自己因伤生恨,指使手下人军营哗变!

赵藐抬头看着李元锦,眼神中颇为犹豫。李元锦一见如此,脸色瞬间又垮了下去,阴恻恻的说道:“我刚才说了,等到事成之后,我就会将这份文书还给赵统领。赵统领若是信不过我,大可以现在就将它吃掉。”

现在吃掉,羽林军就换个听话的人主事。

赵藐岂会不知,只能含恨在上面签了字。李元锦抽出那张纸,小心翼翼的吹干墨迹,将它连同那封密信一起收在自己袖子里,转身对张越说道:“阿越,咱们先走吧,不要在此打扰赵统领休息了。赵统领得赶紧养好伤,才能好好为我们...为圣上办事呢。”

二人施施然走出房门,还不忘顺手带上房门。赵藐看着紧闭的房门,收敛起脸上谄媚的笑意,一脸愤恨的狠狠砸在床上。

李元锦和张越走出房门,各自长出了一口气,屋里这一场戏演的实在有些累。要不是赵藐不够冷静,不调查一下密信是谁写的,而是直接要毁掉信,才给了李元锦出手卸掉他下巴的机会,也算是坐实了他的“罪名”。而正是李元锦干净利落的出手,才让他方寸大乱,一边疑惑着李元锦为何会武功,一边坚信他会毫不犹豫的出手杀掉自己。

二人回到书房,张越笑着说道:“元锦,这红黑脸的活还真不好做。幸好我没有去当黑脸,否则我一定绷不住。”

本来张越想要自己来做这恶人,可是他之前已经饶过来赵藐一次,反倒不如没怎么跟赵藐打过交道的李元锦合适。

李元锦笑道:“阿越你行事端正,更有左丞暗中看着你,当然不熟悉这些小手段了。其实我做着也挺不习惯的,装狠作恶,其实挺累人的,好几次我也差点没把住。好在有惊无险,那赵藐实在是表里不一,看似寡言冷静实则暴躁易怒,才让我们轻易将他唬住了。”

张越说道:“是啊,其实他还不如曹协来的冷静些。那曹协看着吊儿郎当脾气暴躁,实则城府极深。当时在金光寺内,他也是见势不妙悄悄脱身的。若是此事落在曹协身上,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

李元锦说道:“无妨,现在摆平了赵藐,曹协就不会再起什么乱子。看到赵藐用心办事,他只会去尽力跟他争功。再捣乱,要么是他还不够聪明,要么就是背后有人指使,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能再有招对付他。”

张越点头称是,开始着手写奏章,安排推行之事。

一个月后,举国上下都开始依照《香火奉行执教十七疏》施行,国主孙劭钦点了两处道家仙山,重新封正了八位道家神位,御笔亲赐十二位道家真人名号。

一时之间,国内向道之风盛行,大大小小的道观香火都开始旺盛了起来。相对应的,佛家寺庙的香火就开始衰落,于是就有了十几家寺院的大德高僧,连抉抵达翰京城,枯坐禁宫门口求见孙劭,名为请愿,实则逼宫。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更换度牒不伤根本,尊道为先只是面子,但是清查寺院置地田产,并且不准再度扩张,就是动摇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国法明令,方外田产不纳赋税,所以这世间诸多农户地主,为了避税,将自己田产名义上捐于寺庙,实则捐献低于赋税的粮食金银。这一举措一出,以后岂不是要平白少了无数的香火钱。

道家不甘示弱,十二位御赐真人也一同现身翰京城,要与那十五位高僧论道讲法,暗中却是保护道家既得地位。国主孙劭乐见其成,安排了一场大型的道释之辩。

据说那一场辩论持续了三天,二十七位高人个个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引得了无数官员文人观看。只是这一场辩论在最终收官之际却不再公开,只留了寥寥几人在现场,结果如何,再无他人得知。

十几位高僧率先离京,回去之后也依着十七疏的要求照做,暗中究竟得了什么好处做此让步,众人都是闭口不言。渡水城金光寺的住持长老也前去参与了辩论,张越和李元锦两个罪魁祸首还专门前去拜访,打探消息,可是住持只是口诵佛号,讳莫如深。

十二位真人后离瀚京,其中有三位还专程到了渡水城拜见张越和李元锦,名义上是前来宣读圣旨,顺路为二人讲道说法,实际上都知道是来感谢二人的。二人也借机询问了关于辩论之事,三位真人也是打着哈哈,顾左右而言他。

总之不管如何,推行国教一事已经正式开始了。三个月后仅是度牒一事,就能将那些旁支教派,淫祠邪教暴露的七七八八。到时候是收拢为道家旁支,还是打为邪教彻底覆灭,都得二人着手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批度牒的更换已经完成,张越和李元锦开始着手从渡水府清查没有新式度牒的教众。说是清查,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能够用来做这件事,即便是已经将三百金吾卫和羽林军全数招来,也完全不够用。

所以大面积的清查,只能靠当地官府去做,金吾卫和羽林军只能分散各处,在队伍中做一个监察作用。虽然这一次的清查只是查是否持有度牒,与之前张越手下人的清查不太一样,并且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

上一次的清查是由文官着手,查的是教派教义,是政事,会被人说成要设计覆灭教派,百姓们容易被人蛊惑。可这一次,乃是去各处查看度牒,是金吾卫羽林军带着差人衙役去做,是要查是否有不法之人混迹其中,是律事,哪还有人敢不知死活的前来阻挠。

更何况,文管使唤不动这些不服管辖的差人,莫非武官还不行吗?即便是武官嘴上没有文官那么能说会道,可腰间的刀也能劝诫一二。

一查之下,果然还是有不少人没有手持新式度牒,不过大多是些偏远之处的小教派,祭拜的都是些不知道从哪来的野神,什么狐黄白柳灰,亦或是如李望龙般当地杜撰不知真假的神位。教众人数稀少,祭拜也只是为了保个心安,不过也确实有这些神仙显灵的离奇传说。

对于这种教众,大多都是宽泛处理,之前所说的逃赋罪,边塞徭役之事也都没有执行。毕竟这些地方地处偏远,消息不通,况且这些教众也没有做什么为恶之事,也就是申饬一番,推了所谓神像,再导其祭拜道家神灵就算了。

至于少数确实灵验,且跟脚清白的神位,就有随行之人记下,上报核实,说不定就能捞个道门旁支的小小神位,大多是些低矮山林的山神,浅窄河沟的水仙。

随着清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果然还是在渡水府东边,和四江府,远镇府交界之地,发现了一处邪门歪道。

筹备谋划了几个月,总算要有一点大的收获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