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三章 武警&备战(三) (第2/2页)
他们两人都是山东人,所部又都属“北军”,从内心上讲,他们是支持北进策略的。不仅是乡梓之情难舍,还因为“北军”并不适应于南方作战,说白了就是水土不服,但他们两人谁都没有张口。就见于学忠反问道:
“你不也没有说话吗?”
“哈哈!”两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他们的编制虽属豫皖苏鲁战区麾下,但说到底不是“自己人”,只要老蒋一个命令,他们随时可以变为客军。这种情况下,属实不该在长官部留下太深的印记,资格老是资格老,但过分表现,底下人还怎么进步?
于、张二人在为陆维着想,甚至已经在为接下来的风道扬镖早作打算,而陆维也在为此努力转圜。要想留下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一仗。但冒然施为不符合陆维的行事风格,而造成的后果又可能是惨痛的。尤其是日军已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就更要慎重。但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于北进南向,陆维还得再思谋思谋,但要保证装备上的优势已刻不容缓,因为老美的最后一批货船明天就要到港了。
……
回到住所,陆维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功勋商城。首先要解决的步兵武器,经历苏北战役和南昌会战,前线士兵对最新装备的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评价总体还是满意的,但普遍认为7。62*63毫米全威力弹的后坐力太大。虽然不见得比七九步枪大到哪儿去,但半自动连发跳枪现象严重,影响到的已经不只是精准度的问题,千钧一发之际人命关天。以致于前线部队更钟爱意面的贝雷塔M1938A型冲锋枪,对于伽兰德不是不爱,而是不能。国人的体质不似欧美那般强壮,加之大部分士兵长期营养不良。所以,尽管“大八粒”属实是把好枪,但在操控性上面着实不如贝雷塔冲锋枪。更何况,贝雷塔也是可以半自动射击的,而且在两百米以内精准度不差。但两百米以外怎么办?加之它那“大体格子”的外型,作为战壕“铁扫帚”有些操作不便,注定它只是一款过渡型武器,等苏俄的波波沙一出,肯定要替换的。在现下保有量已经足够的情况下,陆维肯定是不会再加持了。所以,如果不想重回栓动步枪时代就必须要将伽兰德的后坐力降下来。有臆造点数在手,这其实没什么难度,难的是该如何选择。
起初,陆维中意本子的6。5毫米口径及其弹药,毕竟三八步枪用起来相当顺手,符合亚洲人体质,但其杀伤效能不高,一枪两眼儿很平常。所以陆维将新口径定在7毫米,并在小众弹药中选了一个中间威力弹,即7*41毫米步枪弹,之所以选7*41毫米中间威力弹,纯属个人喜好,741=“气死你”?
陆维并不知道,他的这一恶趣味却意外的成就了一款经典枪弹。巧合的是这款拼接弹药,弹头重量为7。41克。在同口径枪弹中质量较轻,使其能够在610毫米的枪管中获得较高初速,并在五百米的有效射程内弹道相对平直,在三百米处杀伤力达到最大,覆铜钢芯弹丸在保有较好穿透力的同时极易发生翻滚,以致于战后成为一款极受追捧的大型狩猎弹。
虽然修改口径到大规模列装还需测试,但就凭“气死你”这“吉利”的数字,陆维就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它趋于完美。
除了步枪外,一线部队还需要一些更大的家伙,比如说火炮?
攻打建阳时,面对日军的工事丛林,陆维发现我军主要装备的山炮越发的力不从心了。先前之所以依赖山炮“一炮打天下”,是因为它轻巧灵便,兼顾国情,加之对阵日军也主要是以山野炮为主,并不存在代差压制。但现在不同了,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以及日军的重视,日军两大方面军,甚至是某些精锐师团的独立重炮旅团足以对我炮兵部队形成绝对压制。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更大威力,以及更大更远,已经成为炮兵部队的一致诉求。
虽然陆维已经给张大彪的直属炮兵旅换装了一些法制施耐德M1927式85野榴炮。但说实话,这货射程是有了,可惜威力不足,用来威慑没问题,真要用它来打主力,陆维还真舍不得(最远射程是用尖锐弹打出来的,死贵死贵,而普通的轻弹射程不比山炮远多少)。
作为一款师属野榴炮,除了威力,陆维更看重的是其压制性,至少要比本子的75野炮更具优势。对比一番,陆维终于选定瑞典博福斯的M1929型90毫米野战炮。博福斯90野设计相当出色,大量采用先进技术,炮身上下都部署了反冲和后退制动器,开式炮架,使得射界范围大增,炮闩设计,为半自动曲柄锁闩,水平滑楔式炮闩,炮弹装入后,炮闩当即自动关闭,发射后自动开启,退出炮筒,射速高达每分钟20发。高射速很好的弥补了我炮兵部队于技术上的劣势。而14公里的最远射程也吊打本子的75野,战斗全重1675公斤好像是重了点,但随着我军机械化进程加速,这点儿重量属实不算什么。
除去师属火炮,陆维还打算在军级炮兵旅中配置施耐德M1917式155榴弹炮(性能参数:重量3。3吨;射程11。5公里;弹重43公斤)和施耐德M1936式105野炮(性能参数:放列全重3。81吨;射程17公里;弹重15。7公斤)作为支援和压制火力。
是的!你没看错!陆维对施耐德火炮情有独钟,也不仅是军级炮兵一水的施耐德,就是张大彪的直属炮兵旅也全被陆维换成了施耐德M1930式105加农炮(性能参数:放列全重5。12吨;射程20公里;弹重16。3公斤)和施耐德M1927式150榴弹炮(性能参数:放列全重5。165吨;射程15公里;弹重38。5公斤)。并且为了适应国内糟糕的路况,陆维还为它们配备了德系半履带牵引车(是一个系列),它们不仅是为了应对复杂地形应运而生的,还是很好的武器平台,高射炮、战防炮、加农炮、火箭炮……就没有它不能搭的。在德军之中就是一个万金油的角色,在陆维手里就更是如此。陆维甚至已经开始幻想一票“半履带神教”配合他那钢铁洪流一路横冲直撞的场景了。
但在此之前,为了适应中国南方密布的水网,崎岖狭小的道路,主战坦克得选好。思量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选择美制M2A4轻坦作为主力。尽管陆维觉得苏俄的T—34会更合适,但出于保密的需要,我军虽然会装备T—34,但在南向作战中并不会出现。至于它的定位,应该更倾向于是一种杀手锏,公之于众时至少要为我部战区争取半年以上的时间。
那么,又为什么不是德系?纵观整个二战,苏德坦克针锋相对,始终占据第一梯队,而美系初期也仅比日军稍强,在M4“谢馒头”量产之后也不过是个“二等兵”。既然是主战坦克,陆维为什么不选择更为著名的三号、四号坦克?其实对上鬼子,就目前而论,选择坦克不用刻意追求火力和防护,可靠性才是关键。试想一下,坦克虽好,没等开战,至少三成已经趴窝,这仗还怎么打?尤其是我军机修保障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美系坦克虽性能更为中庸,但可靠性绝对一流。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先看看日本人究竟装备了什么厉害玩意儿,居然能够让美国佬当人情来送?这一点算是系统福利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坦克方面还好,基本还是老样子,九五轻坦、九五重坦,九七中坦,泛善可陈。可当看到战机时,陆维就感到一股寒流嗖的一下沿着脊柱直冲脑仁儿。妈的!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陆军航空兵不足为虑,即便是九七轻战乙型改也出来了,但也还是换汤不换药,以为7。7毫米机枪从二变四就能对我军形成压制?皮糙肉厚的HS—123也不是没有揍过这种最大时速不过460公里的脆皮鸡。可当“零战”一出,真是惊起一滩鸥鹭啊!哦不!现在应该称之为九九式舰载战斗机了。虽然比原时空提前一年服役,但各项性能指标基本没有变化。533公里的最大时速已经可以一骑绝尘了(仅限于亚洲范围),可又偏偏结合了优秀的机动性能和恐怖的爬升率,再加上20毫米机炮,使得二战初期能够与之一较高下的战机属实不多,而具有一定优势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即便是陆维有功勋商城在手,挑挑拣拣也只选出四款战机。它们是德国的BF—109,英国的喷火式,美国的P—38和P—40。
除去P—40仅是输的不会太难看,其它三款战机都对“零战”(零战实在太具代表性了,所以作战不愿用九九式代替)有着较大优势。Bf—109和喷火式是速度优胜者,平均时速都在600公里以上,在陆维看来,速度优势是对付“零战”最佳选择。而“双身恶魔”的P—38仗着皮糙肉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唔!~陆维再次遭遇选择困难。既然如此,所要考虑的就不单单是战机性能了。Bf—109是目前德军的主力战机,被寄予厚望,冒然出现在中国恐怕会影响两国关系。虽然德国军工已经自查了好几轮,但绝对没有Bf—109更令人震撼了。而P—40脱胎于P—36,最多算是个应急计划,给埃德蒙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倒是不错。至于更为先进的P—38?陆维觉得“双身恶魔”的神秘感还是保留更久一些为妙,那么,就只剩下英国佬的喷火式可以“剽”来一用了。
该死的英国佬,广州战役之后对日妥协,陆维就给他攒着了,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个报仇的机会,不坑一把实在过意不去。更何况,德国人对于我军航空兵的建设出力甚巨,与顽固、自私的美国佬形成鲜明对比,也该让他们尝点儿甜头了,投桃报李是一方面,说不定还能获得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