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危机 (第2/2页)
“夏粮?哼!今年夏粮收成能有往年三成就不错了!你瞅瞅这周围哪片儿地头挂着绿了?”
是啊!陆维虽没种过地,却也知道后世的苏北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每年九十月份播种,来年五六月份收割过后,还能接一季早稻,实现一年两熟。这个时候冬麦应该有一扎高了,可地里光秃秃的,有的秸秆都还没有收。
陆维面色凝重,以为两熟制还没有推广到苏北,喃喃自语道:“这么多地为什么不种冬小麦?可惜了!”
老汉猛吸一口,哀叹道:“唉!去年是没法种,今年是不想种!”
呃?这话怎么说的?这农民不种地和扛枪不打仗没啥区别,都是不务正业!细听之下才知有隐情,就听老汉说道:
“去年冬麦下播的时候,正好赶上打仗,都紧着逃命了,谁还有心思种地?等把小鬼子赶跑了,也误了农时。现在有官府放赈,馒头白粥紧饱吃,谁还愿意在土里刨食?再者说,种地赔钱,种一亩落一亩的饥荒,谁愿意呢!”
“怎么会?”在陆维的印象里,小麦的平均亩产在一千斤左右,再怎么说也不至于赔钱。但高产的背后是化肥、农药以及科学种植的功劳,这个时代小麦产量小的可怜,而赋税和田租却高得离谱!
“怎么不会?”老汉一听急了,睁着双眼,掰着手指头说道:“老汉我给你算算!别管是谁,这份佃租要交吧?”
说着伸出一巴掌,翻了翻,说道:“咱这儿还好点儿,五五开!”
“什么?”虽说对旧社会的黑暗残酷已有所准备,但还是低估了。五五开?着实吓了陆维一跳。但老汉却习以为常,还笑话陆维。
“咋了?被吓着了?这还不算完呢!”接着说道:“种地纳粮,天经地义!这份皇粮也跑不了,一亩九角,合十七斤半麦子(民国苏北田赋约为九角,一元合小麦一斗四升,一斗合麦14斤)。交了皇粮还有杂赋,交了杂赋还要交抗日救国粮。也是,军队打仗哪能不吃粮,可国军收完八路军和新四军不也得征嘛。这些个军队呐,和鬼子的区别就是他还能给你剩点儿。可一亩地打130斤麦子,折半,再杂七杂八的一通税赋下来,还能余下多少?籽种不得这个数?细算下来,你说谁还有心劲儿去种地?现在有人管饭就更没人种了,可官府能管你一辈子?看得开的少种几亩,看不开的干脆不种,反正又没有自个儿的田,听天由命吧!”
和老汉的一番交谈,陆维才知道百姓竟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如此他就更要防患于未然!否则,一个不好,百姓根本没有能力自救,而陆维终究是少了些底气!
回到宿迁陆维就立即招来沈醉,让他清查根据地夏粮实播亩数,经过两天的粗略盘查,沈醉终于回来了。
“钧座!”
“噢?是叔逸(沈醉字)回来了?怎么样?”
光是看沈醉的脸色陆维就知道情况不大妙,果然!就听沈醉说道:“钧座!咱苏北今年冬麦实播亩数比那老汉所说要好一些,能接近五成,但卑职听到一些谣言……”
“什么谣言?”陆维当下紧张了一把!就听沈醉说道:
“也倒不是谣言,只是当地的一句民谚。叫:秋不下雨,春早旱!立春不下雨,一年旱倒底!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一些粮店已经暂停大宗买卖,因为战区放赈故而粮价还算稳当!”
不是日本人就好!饶是如此,陆维听后心里也是咯噔一下,去年秋天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降水,这前半部分已经应验,马上又到立春(1939年2月5日就是立春)可一点降水的迹象也没有。难道今年真是个灾年不成?人祸不是祸,天灾才是灾!那老汉的话此时一直萦绕在陆维耳边。人祸不是祸,天灾才是灾?呵呵!这只是老人家自己的理解吧,岂不知天灾之下人祸更甚?
见陆维脸色撒白,额头也不由得布满细汗,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张自忠见状说道:“俊然!要不然咱先把赈济停了吧!”
通过先前的走访调查已经证实,目前领赈济粮的多是周边百姓,混口饭吃好节省自家口粮。停了赈济,断了某些人的念想,节省下来的粮食以应突发状况!此举对真的难民虽然残忍,但实属未雨绸缪的无奈之举!可陆维却并不同意,摇头说道:
“不妥!升米恩,斗米仇!冒然停了赈济,我们好不容易才培养的群众基础瞬间就会瓦解,要知道,我们国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可不比鬼子强多少!再者,目前战区粮价还算平稳,就因为战区放赈的缘故,若是停了,难免不会引发价格波动,一旦有人哄抬、哄抢,战区将提前陷入混乱!”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张自忠是没法子了,他毕竟只是个军人,处理政务并不擅长。不过他也不是那种坐以待毙的人,于是说道:
“俊然!我等均是武夫,要不然找个人来问问?看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他这句话倒是提醒陆维,当下想到一人,或许他有办法。于是说道:“去!将金飞龙给我找来?”
“呃?”其实张自忠的意思是找沈鸿烈问问,毕竟沈公曾为青岛市长,颇有建树,现又为山东省省主席,为政日久,经验相较他们更为丰富。就算他本人现在连云,发报问询还嫌麻烦,可也不至于对金飞龙这个土匪头子抱太大希望吧?
其实不然!金飞龙虽是土匪出身,可却将芒砀山根据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几十万灾民,现在过得可是相当滋润,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还是有点儿本事的。正是因为有先前的经验,陆维这才认为,他可能会有什么好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