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色目人 (第2/2页)
汉代书册是竹简,每次朝廷刊刻文集,都需要制作大量的竹简,再用刻刀雕刻文字,费时费力,数十年才能成书一部,必须由太史严加呵护。
等到蔡伦改良纸张后,抄书成为了颁布书籍的办法,比刻刀竹简方便得多。
但手抄的速度也就那样,依旧很费力气。
当年晋代的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因为文采出众、横压一时,抄写的人非常多,导致国都洛阳的纸价格,都因此飞涨,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是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字传播的唯一途径。
所以一听要颁布书籍,孔颖达就一阵头大。
《五经正义》还没搞定,现在又要抄书,任务太多,国子监扛不住啊!
“爱卿,这次刊印无须手抄。”
李世民微微一笑,眯着眼,开口道:“孔卿可曾听说过印刷一术?”
“印刷术?”
孔颖达闻言,微微皱眉,顿时搜肠刮肚地思考半天。
但身为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却发现,自己从未听说过这么什么印刷术。
房玄龄闻言,开口道:
“陛下,这印刷术,臣倒是曾经有所耳闻!”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也知道印刷术,连忙问道:“这印刷术,房卿是怎么知道的?”
“家中老妻,尤爱尊崇佛门,经常到寺庙上香。她曾经带回过家中几本佛经,微臣偶然看到,所以知道。不知陛下突然询问这佛门的印刷术,是何意啊?”
房玄龄狐疑问道。
李世民说道:
“朕偶然听说这印刷术,可以非常快速地拓印文字,有意用这佛门的印刷术,来拓印儒经,所以有此一问。”
这时,宦官捧着一个物品,匆匆走上大殿
正是雕版,以及雕版印刷的书册。
李世民随手一翻,问道:“这是谁找到的,让他进来,朕有话要问。”
一名百骑走上大殿。
李世民问了几个问题,百骑如实回答。
原来,这些百骑去了寺庙后询问,原来这些雕版印刷书,都是从城东的一个书店内购买的,每月都会定期购买。
百骑又追查到这家书店,发现他们不仅印刷佛经,还印刷一些道经、传奇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儒经。
百骑最后说道:
“卑职为保险起见,已经将书店的掌柜带来了,现在就在宫门外等候。”
“将这书店掌柜带至堂上,朕亲自问他!”
李世民听完这名百骑的问话,满意地点点头。
对于印刷术,自己也是刚刚知道。尚且还没搞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百骑能带来雕版的老板,正好能详细咨询一番。
百骑赶紧去请人。
这名百骑下殿后,李世民将雕版、书册,拿给孔颖达和房玄龄看。
孔颖达取过一本《论语》,刚看了一眼,就眉头大皱:“如此字迹,宛如刀削一般,简直不堪入目。”
孔颖达身为大儒,本身也是书法大家,对书写的文字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眼前的书册上的文字,全无半点美感可言,只是勉强写成字罢了。
这要是自家学生写成这样,孔颖达会直接抽出戒尺,狠狠地教训一番。
“冲远,不必急着下结论。”
房玄龄笑了一声,递过一个书册大小的木板,说道:“你先看看这个。”
孔颖达狐疑地接过木板,顿时发现,这木板上雕刻的赫然是一种特殊的“反字”。
细读之下,这些“反字”,赫然正是一篇论语。
孔颖达笑了一声,依旧摇头:“能将字体反刻,倒也算得上奇思妙想,只是刻录得太不细心了,这里还有一处错字,实在误人子弟。”
“呵呵,谬误还不少呢。”
李世民捧着一本《周易》,不由莞尔一笑。
这本周易还附带着部分解释,其中不少解释都是错得离谱。
这时,一个戴着小帽的人影,被带到殿上。
三人抬头看去,赫然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色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