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面对恐惧,敬畏恐惧 (第2/2页)
和社会性恐惧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就是“道德”。
道德是什么?伏尔泰说,“道德只不过是戴着望远镜而看得更远的利己主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群体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的对每一个个体的约束。人们发现通过这样的约定和妥协,族群的存活和发展才会获得最大的保障。
因此,人们也会恐惧突破道德,因为这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被自己的族群抛弃的原因。
生理性和社会性的恐惧约束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对那种可能危害自身的“力量”,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是社会性的,产生一种敬畏感。
古人敬奉天神、海神,以求逃避自然灾害,就是恐惧升华为敬畏感的例证。
而当一些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能是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也可能是因为享有社会中的“特权”而可能逃避惩罚失去了恐惧感,他就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最为危险的存在了。
社会性的恐惧也不总是有积极的作用。
听到方桐自言自语地说着自己很难理解的话,八池神童没有叫停,反而用一种成年人的表情,似乎在认真思考,时不时还点点头,让方桐有些想笑。
“有时,社会性的恐惧,却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当它过度限制了人的行为的时候,这是因为当人们正确理解了社会普适的规则,恐惧对我们行为的限制就会是适度的。但当人们在不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可能因为环境的扭曲,就歪曲理解了这个社会的规则了。”
方桐转身蹲下,看着八池神童的眼睛认真地说道:“你就是一个社会外面的人,现在你正在一点点融入进去,不要否定内心的恐惧,要学会害怕,你才能更好的活着。”
“就是......我得胆子小?”
“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
歪曲了的社会性恐惧有:在父母关系不睦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见证了父母在这段婚姻中是如何痛苦的人,在长大了之后恐惧婚姻;小时候在学校被同龄人排挤、孤立,或是欺凌的人,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的社交情境的恐惧;曾经在恋爱中受到了沉重的伤害,从此开始恐惧进入任何的亲密关系……等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持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会因为这种恐惧,做出自以为合适的行动,比如过度逃避社交。
但无法完全逃离自己所恐惧的社会关系。并且,即使暂时地回避建立关系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我们也回避不了作为人类对链接感天生的渴望。
要理性面对恐惧,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
小到蟑螂毛毛虫,大到妖魔鬼怪精神病等那些触手可及的事物,但绝对不能过分恐惧。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敬畏的态度去面对。
“你看,阿姨她虽然害怕,还是在努力克制自己,依然没有放弃。这可是值得你学习的......”
八池神童微微一笑,“嗯。大叔你说话的样子,真的好像他啊!”
“嗯?”
“教我说普通话的那个神秘人。”
“是么?呵呵......”
方桐缓缓起身,顺手搂住女孩的肩膀,眼神略显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