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我的房子很诡异 > 第455章 残秽的延续(八)

第455章 残秽的延续(八) (第2/2页)

煤在古代除了叫黑石以外,还有其他的许多名称,如石涅、黑金、石墨、石炭等等。

煤球是人类在生活中对煤的一种使用方法,是把煤沫子、碎煤,加上有胶质的黄土通过旋转摇动,使煤泥变成为元宵或乒乓球一样的形状,增加了煤与煤之间的空隙,所以燃烧起来比较充分。

这样用来取暖、做饭既方便,又干净、节约,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采取的烧煤方法。

在过去的临海县以及津北市周边各县,煤球在一段时间内是摇煤球的工人手工摇出来的,因为干活时总会弄得满手满脸黑乎乎的,因此人们给他们起了外号叫“煤黑子”。

别看这样叫,其实摇煤球是很有技术的一个活。

先要和煤,就是在煤面子里掺上大约百分之十五的黄土,这个比例是人们在烧煤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少了煤,球容易散,多了煤球不容易燃烧。

并且和煤需要的土也是有讲究的,土质既要有一定的黏性,又不能过于黏。因为不粘黏球不容易粘结,太黏了则容易在燃烧的时候烧出溜子,结在一起难以从炉膛中掏出来。

因此,和煤的时候,摇煤球的师傅要非常认真按照比例把煤面和黏土掺和均匀,接着把它们加水和成煤泥摊平在地面上,再等距离地横切成一寸多宽的煤条,这面切完后,再掉换方向,再横着切,这样切完后,地面上的煤片便划成了半寸见方的小方块,再在上面撒上一层干煤面,摇煤球的第一步工作就算完成了。

然后,就进入了第二步摇煤球。

摇煤球的师傅都带着一个直径大约1.5米的荆条编的大眼的筛子,在下面放上一个花盆,然后把切好的煤块用大铁锨放到大眼筛子里,两只手抓住大眼筛子的边缘,在花盆上摇动起来。

因为有了花盆,筛子被垫了起来,在地面上的着力点小了,减少了摩擦力,因此那大眼筛子摇动起来就轻松了许多。

这是煤球摇得好坏的关键一步。

只见摇煤球的师傅两臂用力,把大眼筛子舞动起来,摇动的方向呈圆圈形,使筛子内的煤块做圆周运动,一边摇还要一边注意将黏在一起的煤块掰开,还要不时在里边洒上些煤沫子,这样来来回回转几圈,里边的方煤块在摇动中互相碰撞,煤块的全部棱角都磨没了,互相摩擦碰下来的煤渣落到了地上,筛子里的方形煤块变成了大小一致光溜滚圆的煤球。

最后,摇煤球的师傅端起筛子把摇好的煤球倒到阳光下敞亮的院子里,等晒干了主家就收藏了起来摇煤球,到严冬来了,才舍得用来取暖过冬。

方桐之所以知道这些,也是属于感同身受,他有幸在跟詹晨恋爱的时候去过乡下一次。

当时他还真的看到了有一户人家在摇煤球,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那户人说这是他们家留下来的唯一的技术活了,舍不得扔下。

尤其是他说完之后,那怀念过去的眼神,简直让方桐心酸不已。

之后他回去了学校,还特地上网查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甚至还写了一片简短的论文,只是在起名字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所以才没有发表出来。

其中,他引用了老津北丛书里的一段话,书里这么写着:

煤是黑的,但燃烧起来却能发出极为耀眼的橘红色,它把自己的全部热量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还要用自己残留的躯体铺平人们前进的道路。因此,诗人们曾经对它进行了尽情的讴歌。有的把它比喻成为祖国献出一切志士,有的把它比喻成为经受了无数次苦难的祖国。这些都是恰当而又美好的,但人们在赞美煤的精神和品质的同时,一定也不会忘记摇煤球师傅曾经流下的汗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