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国之卷:第四十五节 油田建设(三) (第2/2页)
“一千升也可以了,加上其他几口能出油的井,日产1.5吨油也勉强凑合了,汇报的时候至少好看一些。”陈鹏宇摸着自己的头发,“就爆破吧!野风号上的火药应该足够了。我和老崔说一声就是了……”
“有火药不假,但是我们没有爆破工人,只是把火药堆上去大概率是炸不碎的,而且军舰上的火药大多是发射药,榴弹又没多少,用来爆破怕是不行。”
“靠,还有这个问题!”陈鹏宇知道自己想简单了,“我们当时怎么没想到把工程炸药和爆破工都带来?搞工程应该需要啊。”
“要是事事都知道,我们不就成了神仙了。先不管B3了,今天努力一把,看看有没有新的进展。说不定直接就出一口大油井呢!”
过了一会,崔云红等人也来了,虽说吴廷伟昨晚值了夜班,照例应该上午补一觉,但是每天早晨的“早餐碰头会”他们都是要参加的。
伙房给他们送来了早餐,说是“元老特供”,其实也没什么好吃的。早餐照例是生滚鱼片粥,上面放了几片菜叶--这就是元老的特殊待遇了。
主食是压缩饼干--不是草地干粮,是正儿八经的压缩饼干。虽然毕竟硬,但是口味还过得去,配合着粥正好下肚。
大家边吃边讨论着目前的开发进度。
“现在除了钻井勘探以外,其他工程进度都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施建设都落后于计划表。工人太少,生病的人太多--疟疾只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还有其他疾病的困扰。目前营地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泻、发热,还有猝死现象……原本我们一周才会出现一一两例死亡报告,现在上升到每天都有。”
“大夫怎么说呢?”
“推测大多是细菌感染造成的--这里也没有检测条件。而且我们的食物供应也不够。工人只能吃饱饭,但是营养不够。肉类、蔬菜补给不足。在热带地区干重体力活消耗太大,营养不良加上细菌感染,一个腹泻就足以致命了……”
“唉,蔬菜我们可以自己种,难不成还得自己养猪喂羊?”黄璐两手一摊。
“搞不好真得这么干。”崔云红说,他转向陈鹏宇,“你们来之前,不是和农业口谈过设立农场的事情么?你们拟一个电报,让老吴尽快落实这事,把技术员、种畜和农资送来。”
“这样是不是有点贸然扩大基建规模的倾向……”
“扩大也不亏,诗里亚有足够的石油资源,我们搞个后勤基地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嘛。”
“好,我一会就发电报。要是他吞吞吐吐,我就亲自回临高去一趟!”
交流下来,土建上的问题着实不少,主引流渠原计划是一周,现在挖了半个月都没完工。勘探区的几个配套储油池的土建至今没有全部完成。
铁牛二型虽然是工程利器,但是间隔性的清灰和加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因为用得不是煤炭而是锯木厂的边角料,热值不够,动力输出也就打了折扣。
“让野风把船上的煤炭卸下来给拖拉机用。”崔云红说,“野风还有几十吨的存煤,暂时对付一下是没问题的。后续让让运煤船补给--对了,要多运一些动力煤来,蒸汽机老吃杂粮可不行――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
吃完早餐,全天的工作安排也出来了。餐后,元老们各自去工作。陈鹏宇今天的工作是继续督促两个土建工程:引流渠和蓄油池。
元老院的工业体系是支撑不起储油罐的,甚至在诗里亚用砖块水泥建造土油罐都有些吃力。所以他们采用的是储油池这种最原始的设计。
储油池形状为圆形,面积十平方米,深度两米。一个储油池大致可以储存六千升石油。
储油池虽说在技术条件上最简单,也相对安全,但是油池并不是只在地上挖一个坑就行了,石油是流体会渗透的。抗战期间延长油田的储油池使用的是“铺设边区大量出产的石板,用石灰胶泥勾缝”。
元老院在诗里亚即没有石板也没有石灰胶泥。使用的是砖头砌墙壁和池底,用水泥涂抹的模式。目前水泥和砖块是三亚千里迢迢运来的,以T800的运量来说,要运来足够铺设所有导流渠和储油池的建筑材料力有未逮,所以吴廷伟申请了相关的设备,准备在这里修建一个简易砖瓦厂,这样就只需要从三亚运输水泥来了。
引流渠的工程更复杂一些,因为牵扯到防雨的问题。相比之油池有限的面积,引流渠的长度长,面积大,需要更多的防雨遮蔽器材。在这个每天都要下大雨的地方,如果没有防雨措施,不论油池还是导流渠很快就会被雨水淹没。别说储油了,光是排水就要费很大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