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禁闭 (第2/2页)
李世民把内烨的奏折给长孙无忌等人看,“杨天要求朝廷出钱购买水泥,你们认为应当如何?”
“陛下,飞天水泥厂是杨侯的私人产业,朝廷出钱购买,原也应当,只是不知道他要价多少?”房玄龄问道,“这个黄烨在奏折里没有说明,实在是不应该。”
“水泥市价是六钱一石,总不成按这个价给吧,这样一来,水泥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朝廷怕是吃不消。”杜如晦道,“恐怕黄烨的意思是让朝廷提出一个价位来,然后他再与水泥厂交涉吧。”
“陛下,臣以为,杨天这是在趁机要挟。”王圭道。
“臣以为王大人之言有理。”萧禹进言,“朝廷命官公然经商本就违制,陛下不追究还不感恩,竟然还趁机要挟,臣以为应予以惩戒!”
“萧大人差矣,杨侯也并未直接经商,虽有产业,也是下人在经营,朝中大臣多有产业,长安居大不易,这都是许可的。”房玄龄道,“陛下,水泥烧制费料费工,本是要成本的,臣以为,这钱花的应当。”
“那仆射认为该多少钱合适?”魏征问道。
“最多四贯,如果能三贯更好。”
“克明,你看呢?”
“臣以为可!”杜如晦道。
李世民也不想水泥卖得过于便宜,要不然杨天赚不到钱,皇家的分红也就少了。“既然如此,那就定下四钱一石吧。”
“陛下,朝廷恐怕拿不出这么多钱来。”长孙无忌道。
“不如这样,让周至县代朝廷向杨侯支付钱款如何?”房玄龄道。
“对了,你不说还忘了,周至商税不少啊!”李世民拿出另外一份奏报,那是黄烨呈上来的周至见闻。
“陛下,刚过完年,难道这么快就有大笔进项了?”众人来了兴趣,唯有房玄龄不语。
“是啊,黄烨来报,这十几天来,周至商业发展迅速,商税收入已经达到三十万贯,当新市场的发卖,就收了二十万贯,可是了不得呢。”
“陛下,二十万贯,可解朝廷钱粮之困啊!”
“长孙大人,二月十五还早,周至解钱之期未到,朝廷可不能言而无信。”房玄龄道,“朝廷定下的一月一解之制,应当切守为好。”
“陛下,以周至之税支付水泥之费,臣以为可行。”杜如晦道。
“臣等以为可行!”众人说道。
“那就这么定了,玄龄,这件事你来安排。”李世民道,“另外,让左卫大军专门负责押运水泥,就这么定了。”
“陛下圣明!”
散会之后,李世民带着满脑子的二十万贯回到寝宫,长孙见他面带喜色,心里也是奇怪,最近没听说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怎么向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丈夫如此开心?
“二哥,是什么时候好事么,如此开心?”
“观间婢,你猜猜看?”李世民笑道。
“二哥,这臣妾哪猜得到呢?”长孙想了想,“难道又有分红来了?”
好吧,果然是两口子,都钻到钱眼里边了。
“哪有那么多的分红,不过也和钱有关!”李世民道,“黄烨从周至带信来,说人家在年后一个月不到的工夫,已经收上来商税达二十万贯,如果全天下州县都如周至一般,那我大唐财力之盛,远超前隋也。”
“杨天总是说商业有大利于国,连青雀也说要经商,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长孙道,“先贤总是说商贾败坏人心,不知周至是否坏的不成样子?”
“从黄烨的信中可以看出,周至已经有盛世气象,境内安定无比,别说大案了,连偷盗都没发生过。”李世民道,“也许先贤之定论,未必正确啊。”
“二哥,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杨天的建议呢?”长孙问道,“由重农变为农商并重,这样说不定大唐真的不愁钱粮了呢?”
“如果有那么容易就好了。”李世民道,“朕当然知道杨天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朝立国,根基在世家大族,而这群老顽固,是不可能同意重商的。”
“是啊,前隋灭亡之覆辙,不能随便蹈之。”长孙也叹口气。
“眼下只有等!”李世民道,“杨天的飞天集团还是太弱小,等到他成长起来,能够与世家抗衡的时候,朕就有把握一举铲除这颗毒瘤!”
“原来如此,臣妾明白了。”长孙道,“也许,臣妾该给杨天认个错,对,就是认错,上次那二十大板,据报让他受了极大的委屈,此次回周至,很大程度上是在生气呢。”
“道歉?你的道歉,他敢接么?”李世民道,“且不必管他,对了,丽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