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张居正定下剿灭都蛮之策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民间拾艺之赶尸匠!
大明王朝在万历初年,是很有一番振兴模样的,这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历来改革必须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彻底推行,张居正却是顺风顺水,很是得力,这有宫内太后与大太监冯宝的倾力支持,应该说,张居正是一代贤臣,但在他与他的统治圈子取得完全的统治权时候,手法却是不大磊落,顺带着,僰人也成了张居正集团的牺牲品。
朱翊钧继位之时,张居正与内阁众臣同受顾命,皇帝年少,自然是太后当家,先确定内阁辅弼班子是大事,当时张居正虽然最受宠信,但是他入阁晚,是隆庆皇帝在位时候才提拔进内阁的,排位自然在老臣高拱之后,李太后知道朝廷新立,以稳为主,决定任命高拱为内阁首辅大臣,地位与权势相当于以前的宰相,明有祖训,历代不得设置宰相,宰相的权力分摊到六部,后来的皇帝感觉六部权力过大,不利于集权,干脆设置内阁,内阁有大学士,内阁首辅的权位就相当于古代的宰相,既然有高拱任宰相,张居正要想按自己的思路主理朝政,当然是窒碍难行,特别是到了离首辅大臣一步之遥的时候,更有宫内奥援,任谁都会对这宰相之位心存觊觎的,特别是已经做到东阁大学士高位的张居正。
新朝建立,张居正与冯宝便秘议除掉高拱之策,两人是有此便利的,老是在李太后身边绕着,张居正在外朝寻找机会,冯宝据此在太后面前絮叨,时间长了,李太后自然动摇了,谣言传过千遍就成了真理,与高拱相比,张居正与冯宝在太后心中,距离更近些,便将高拱撤职了事,张居正顺理成章,进位宰相,真正开始了大明的张居正时代。
可以说,如今的张居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高拱以及高拱被撤职的事儿,朝廷上难免有议论,高拱不死,张居正就觉得不踏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他得了,这些阴谋作为政治家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机会来了,朝廷发生“王大臣行刺皇帝事件”,在明朝后期社会矛盾非常激化的时候,发生行刺皇帝事件,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官逼民反吗,只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张居正他们抓主机会不放,硬往高拱身上扯,这可厉害了,不是以前那些小错误,刺杀皇帝,灭九族的大罪,这是置之于死地的毒计,高拱可以说已如躺在案板上的羔羊,只等挨宰了。
应该说,明朝的文官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有明一代,虽然也常出现大臣或宦官专权事例,但是,相较于两汉与唐朝时候可以对皇帝生杀废立的状况,还是好的多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的大臣与宦官专权,无不在皇帝的纵容之下,严嵩如此,王振、魏忠贤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跋扈的厉害,但是,每人能动摇皇帝的宝座,不管他是昏庸还是懦弱,只要皇帝一个旨意,权臣权宦们便立刻灰飞烟灭了。
张居正与冯宝等人在朝中翻云覆雨的时候,就有大臣觉得做的太过分了,致人于死地,明朝时候还是不大缺乏硬脖子官员的,历朝皆有,比如海瑞,比如东林党,等等。
吏部尚书杨博、御使钟继英、左都御使葛守礼等人先是在朝堂上力保,先保了命再说,然后呢,杨博其实已经掌握了张居正陷害高拱的确凿证据,只是先不说出来,他知道,一旦说出来,事情反而没有转圜余地,加速了高拱的死亡,他掌握了证据却不说,这就像定时炸弹,让对方随时都有危险逼近的危机感,就会畏首畏尾,不能速决。
葛守礼老先生还是比较沉着,他对张居正还是有着那么点信任感,他干脆亲自找张居正,鼓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正说反说,仔细分析,还真让张居正感觉惭愧的紧,想了想,实在是太过分了,事关自己的威信,这高拱已经打趴下,要是真在这样决绝地害死了,自己的威望也无法提振起来了,当上了宰相,也没了朝臣奥援,那就麻烦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赶紧进宫,虽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面子问题,绝对是不能丢掉的,但是,他还是诚恳地担保,高拱无罪,其实这些对太后来说无所谓的,她心里明白的很,知道张居正这招压服不了众心,既然他自己找了个台阶,那就给他下吧,儿子的江山还得靠他操持呢。
张居正这事儿做的不妙,天天觉得朝臣在后边指点自己,威信不能树立,腰杆挺不直,得用个什么事儿压压众臣之心呢,转移朝议注意力。
正在那里苦苦思量的时候,四川巡抚曾省吾上了一道奏折,说“臣待罪西陲,不能绝边患,无所称塞意旨,愿将戳力破蛮,赭其巢,略其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