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采纳 (第2/2页)
那么,上邽附近广袤的麦田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宝贝啦。
诸葛亮部队前插至上邽附近,开始化整为零,抢收这里的小麦。
眼睁睁地看到城外的小麦被蜀军收割,成为军粮,城中郭淮、戴凌、费曜(共4000精兵)决定提兵打诸葛亮个措手不及。
然而,出城的魏军毕竟人数较少,蜀军分散收麦,但是诸葛亮心细如发,时刻防备着城中的魏军杀出。
等魏军杀出,蜀军一支警戒部队迅速迎战,将魏军杀败。(可惜没能就势拿下上邽,不过也有的说诸葛亮拿下了上邽)
司马懿大军迅速推进至隃糜(陕西千阳),对正在分散收麦的蜀军形成了威胁。
于是,诸葛亮收拢分散的部队,收割了一部分小麦,(剩余的大部分可能被魏军收割,从《魏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以及诸葛亮最后以粮尽而退,似乎能够得出,魏军收割的小麦占大部分)
诸葛亮为迎击司马懿,将部队前进至上邽之东,而此时,司马懿却以险固守,两军只能喊话,打都打不着。
诸葛亮只好帅军往回走。
这是《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记载。
而《晋书,宣帝》却说,诸葛亮“忘尘而遁”,个人感觉是不合实际的。
这是因为,
一是诸葛亮在此之前从未和司马懿交过手,对于打败马谡的张郃还可能有所忌惮,(见《三国志张郃传》)没有必要对一个从未交过手的人如此这般。
二是诸葛亮夹战胜之威,不可能望尘就跑。
三是从以后张郃以及魏将对司马懿持重的不满分析,诸葛亮是求战不得而退却的,才较为符合事情的发展轨迹。
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求战不得,上邽又踵其后,诸葛亮只好回军,于上邽和祁山之间寻求支点。
如果当时诸葛亮已经拿下了上邽,上邽作为战略支点,应该不会退却。
客观的说,在战役的第一阶段,诸葛亮的蜀军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
后面的祁山要塞没有攻破;抢收的麦子也并不很多;上邽也未占领;也未能歼灭司马懿的主力大军。
只是千里游行了一通。
《资治通鉴》记载,这时张郃对司马懿又一次建言献策,说:诸葛亮远来求战不能,以为我军只是为了坚守不战,以老蜀军。这时候,祁山要塞也知道了我救援大军已经来了,一定会士气大振,一时诸葛亮也打不下祁山。现在大军可以屯驻在这里,另外分出一支部队,绕到诸葛亮的背后进行攻击(一是形成夹击之势,二是择机切断粮道)。如果光尾随其后,却不敢接战,将使民心失望。如果诸葛亮背后有我军夹击,并且粮草不继,将很快就会退去。
对司马懿畏敌如虎进行了批评。同时,又一次想独立带兵出战。
司马懿同样没有采纳。
诸葛亮的部队一开始向后撤退,司马懿就开始了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