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戏侃三国 > 第148章发愁

第148章发愁 (第2/2页)

对于关羽和张飞来说,刘备不只是他们的兄弟,更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日后他们两人跟随刘备,在风生水起的乱世三国走出了各自传奇的人生。

刘备在这个时期结交的年轻人很多,远远不止关羽、张飞二人。但江湖险恶,大浪淘沙,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要么中途离散,要么在日后残酷的战争岁月中战死沙场,能够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很少。除了关羽、张飞之外,硕果仅存的只有一位——简雍。

简雍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在三国的乱世风云中,他虽然没有立下丰功伟绩,但相信他的幽默,能够为一路上艰难拼搏、刀光剑影、生离死别的兄弟们,平添几分欢乐,淡忘几分忧伤。

在一个团队中,需要刘备这样的出色领导,需要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得力人才,同样也需要能够制造轻松氛围的简雍。否则,在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挥之不去的压抑,往往会让很多人选择离开。

兄弟有了,人才有了,团队有了,我的未来在何方?

作为一帮怀才不遇的年轻人的带头大哥,刘备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理想与代价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更不是出国移民、搞点发明之类的,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东汉初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亮的灯塔,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向前进发。

我们知道,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每个男人都有抱负,实现抱负的却了了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后面会谈到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一将功成万古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没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500万巨奖的几率还小。

就如彩票还是有人买,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取士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原为“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比如曹操、袁术等猛人)。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牛人袁绍走的就是这条路)。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是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官吏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博取功名是儿子的欲望。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儿子当不上干部后继无人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亲自举荐儿子又有点太不厚道,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

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产生默契,采用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在吏治腐败的时代愈演愈烈。到东汉末年,已经极其败坏,当时就有一首民谣痛斥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