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真凶与逃跑 (第2/2页)
联系失败后,周也心中对他的怀疑就更深了。
于是他们直接向局里申请了搜查令,直接前往严浩家,准备对严浩家进行搜查。
因为异案调查科的特殊性,所以他们的搜查令很快便通过了。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严浩还是非常有钱的,他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高档小区。
众人赶到了他的公寓,但是敲门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任何人回应。
于是他们只能用强硬的手段将门打开,然后进入了屋子。
很显然,严浩非常聪明,早在他们将嫌疑锁定到他之前,就已经预感到情况的不对劲,选择了溜之大吉,现在他的家中一片狼藉,人早就跑路了。
“晚了一步啊,这家伙早就猜到我们会怀疑到他头上吗?”周也看着一片狼藉的屋子,非常不解。
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根本不可能走漏风声,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还是逃跑了,那就证明严浩是早就在他们对他进行询问之后,就已经知道自己会暴露,所以提前逃跑了。
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严浩选择逃跑,恰恰加深了他的嫌疑。
虽然他人跑了,但是周也他们还是对他家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搜查。
最终,众人在他的工作间里面发现了大量的温感变色染料以及一罐致幻剂,由此可以确定,他就是一手制造了那副“被诅咒画像”的真正罪魁祸首!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周也等人的心中也是非常不解。
他和其他的买家无冤无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谋害别人呢?
而且从人生经历上看,他这一辈子过的顺风顺水,完全没有反社会倾向啊。
他的这个行为,因为受害者目标不明确,且没有共同点,所以可以算作是一种无差别杀人案件。
“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预谋的,杀人的手段一般也是有预谋的,只是作案的对象是随机的。作案的目的一般是报复社会、挑起族群仇杀等。
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日本,2008发生在有“宅之天堂”美誉的东京秋叶原交叉路口的杀人事件,让这个词语广为世人所知。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是年轻人,大多内心孤独,和他人缺少沟通,一旦在情感或工作方面遭遇重大挫折,便会出现作案冲动。
理解无差别杀人案时要注意犯罪嫌疑人对作案对象并非没有考量的肆意攻击,而是与受害人个体无冤无仇、素不相识,事实上,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对象的选择上依然可能有一定的规律,如漂亮的女性、特定的群体、相对好得手的对象。无差别杀人案通常无法用排除社会关系的手段甄别犯罪嫌疑人,这一点给警方的排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无差别杀人案嫌疑人更容易成为连环杀手,其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一般情况下,无差别杀人会伴有相当严重的反社会倾向,但是严浩却并没有这种反社会倾向,因此他作案的动机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你们看,这是什么?”
就在这时,何清忽然注意到,在严浩工作间的一张白布下面,盖着一幅油画,这幅油画应该是严浩最近才创作的作品,颜料都还没有完全干涸。
那幅画上面所画的内容非常奇怪,从画作本身上看,非常像是达芬奇的名作《岩间圣母》,但是这幅画当中的圣母,完全沐浴在鲜血当中,原本的慈爱变得血腥而狰狞,而圣母周围的圣婴,身上布满了伤痕,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禁锢住了一样。
这幅画乍一看还好,但是看久了,会让人产生一种非常不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