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同时被十位阅卷官认可的考卷 (第2/2页)
就这么一个个传递下来,倒有人想给个别的评价,但这么多“O”在上,他若是给了较差评价定然少不得磨勘一番,是时落个‘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若查实还要被处置,只能跟着给“O”。
于是一份考卷上,出现了十个“O”,也算是破天荒头一遭了。
如此一来,状元落谁头上,还用说?
花了两日时间,把所有考卷都阅完后,准备拿给陛下过目时,有官员迟疑道:“这么报上去不会有什么事吧?”
周鹤川可是刚从大理寺被放出来,之前的事情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若是他再为状元,会不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且他实在是太年轻了,年轻地让人有些咋舌和下意识的怀疑。
“能有什么事?我等不过秉公处理,题是陛下出的,优劣他自然深谱在心。”
“说得倒也是。”
新科贡士的考卷很快就被送到昭文帝手上,本来应该只送“O”最多的头十份,让皇帝评出前三甲及剩余名次,大抵是为了避嫌,这次把所有考卷都送来了。
昭文帝先从那堆多的中抽了几份看了看,扔在一旁,又去看单放的那十份。
十份中,其实有大半都没切入实际,,但由于做文章的功底好,写得不会让人看不进去,因此得选用来凑数。
但昭文帝仍有些失望,燕台十三城问题历来已久,一直是本朝大患,昭文帝当日出这道考题,虽说是临时起意,但也勾出了昭文帝内心埋藏多年的雄心壮志。
却不料这些考生皆答非所问,没有一个能看的。
直到看到最后一份时,昭文帝这时已经很不耐烦了,甚至因为燕台十三城的事情,想到那些嚣张的匈奴,心中憋闷不已。
谁知刚一拿起这最后一份考卷,昭文帝方才读了一两句,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竟是迫不及待的往下读去。
“好!说的好啊!我大梁正需要如此人才——”这一张考卷竟是让昭文帝读的心胸澎湃,恨不得立刻发兵西域,征讨匈奴,像是回到年轻时立志要干一番功业的时候。
昭文帝再定睛一看,竟是周鹤川的名字。
昭文帝对于这个名字不陌生,皇姐和他有纠葛,京城的流言也跟他有关……昭文帝有些犹豫了。
他让太监拿来朱笔,在那份考卷的第一折上准备写字,想想又停住了。
乌公公伴昭文帝多年,试探开口:“陛下可是遇到了难事?”
昭文帝放下笔,长叹一口气:“这文章写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是好啊!尤其那几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真是说到朕心坎里了!”
乌公公低着头,说:“陛下今年出的这题,可是难倒了那些只会读书的考生,这位周会元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物,实在难得……”
乌公公状似无意道:“奴才记得,当年肖将军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
提起肖青崖,不料昭文帝的脸色一变,四周的气压都降了一降。
乌公公立刻跪下请罪:“奴才失言,此等朝政要事,奴才不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