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今日只准备收十个学生 (第2/2页)
有六个儿童站了出来,三个是林六娘认得的面孔:村长家的李顺,钱大夫家的钱决明,还有自家的周小牛。
除了周小牛以外,其他几个都是年纪稍长的儿童。
剩下的儿童站在原地,脸上有些惶恐,和那些已经识字的儿童比起来,他们毫无优势,周秀才会不会因此不要他们?
周鹤川看出了这些小孩子的不安,及时安抚道,“我只是了解一下大家的情况,今日的考核和从前的学习并无关系,是否留下还要看你们今日的表现。”
周鹤川拿起桌上的一叠宣纸,交给了林六娘,“六娘,帮我把这些宣纸发给后面的孩子。”
林六娘会意,把这些宣纸分发给了刚才没有站出来的儿童,发的时候林六娘好奇地看了一眼,发现上面只是一些《三字经》的简单内容。
这些儿童接过纸,好奇地看着纸上的内容,他们还不认字,但见这字写得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位周秀才更增了敬畏之心。
周鹤川给他们的纸上只抄了《三字经》的第一部分,约两百多字。周鹤川带着他们简单读了几遍后道,“半个时辰后,我来检查背诵情况,背得一字不差的人才算考核过关。”
这八个儿童,年纪都在六七岁左右,最是心不定的时候。半个时辰,既是考验他们的记忆能力,更是考验他们是否能全神贯注。
周鹤川和这八个儿童说完后,转向了刚开始站出来的那六个儿童。
这六个儿童刚才站在一边等候,有一两个面上稍泄露了几许不耐之色,似是不理解周鹤川为什么在这几个还不识字的儿童身上花这么长时间。
周鹤川把他们的神色收入眼底,心里有了数。
他说,“你们既然识字,想必在家中已经学过《三字经》了,现在我叫到名字的人,到我面前背一遍。”
周鹤川第一个叫的是钱大夫的儿子钱决明。
钱决明今年九岁,年纪在这些儿童中不算大,但是看着却是最沉稳的一个。
他先给周鹤川稳稳地行了一个礼,站在那里脊背挺得笔直,像一棵小雪松,昂首挺胸,从容不迫地背完了整篇《三字经》,中间未有一丝停顿,也不曾有一处差错。
“不错。”周鹤川微微露出笑意,但是他并没有宣布钱决明通过考核,而是继续问道,“《三字经》中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一句,你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