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 第三章 李鸿章发迹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三章 李鸿章发迹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李鸿章传:守困与突围!

★李鸿章的家世

★欧洲势力的东扩

★中国的内乱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的父亲叫李进文,母亲沈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老大李瀚章后来成为两广总督,李鹤章和李昭庆都投身军旅,屡立战功。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即1823年正月初五,他小时候在私塾念书,25岁那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进入翰林院。

李鸿章出生那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风潮刚刚平息,一代枭雄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异国他乡的孤岛上,寂寞地死去。欧洲大陆的局势趋于平稳,各国之间不再互相侵略,而是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于是,数千年来一直处于大一统局面的中国陷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中:俄国单方面撕毁了伊犁划界条约,和英国人在南方地区爆发了鸦片战争。如此多事之秋,国家急需人才,加之瓦特刚发明了蒸汽机,大型军舰从而可以乘风破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各国也成了近邻。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东西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被拉近,西方国家的势力不断渗透到东方,像狂风,像怒潮,不断冲击着海岸,拍打着悬崖,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却无法遏制,无法抵抗。由此可见,李鸿章自出生以来,就身处于中国对外交涉举步维艰的时代。

回顾一下国内的情况,自乾隆之后,国力盛极而衰,官吏张扬跋扈,百姓苦不堪言。乾隆六十年(1795),湖南、贵州一带爆发了红苗叛乱。嘉庆元年(1796),***开始造反,在五个省的范围内制造动乱,为了镇压这次叛乱,朝廷在九年的时间里一共支出了两亿两白银的军费,却仅仅控制了形势。与此同时,海盗蔡牵以越南为老巢,不断侵扰广西、广东

、福建、浙江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才被镇压。接着,李文成、林清又率领天理教发动叛乱,山东、直隶一带陷入混战,接着陕西又传来了万行五变乱的消息。道光年间,回疆张格尔发动叛乱,边境一带不得安宁,官军征讨了整整七年,才勉强将其镇压。如此看来,嘉庆道光年间,国力的消耗与民心的浮躁都达到了顶峰,而清廷的满朝文武官员却都是些醉生梦死之人,对上,他们惟惟诺诺;对下,则对所有水旱灾害、民间暴动讳莫如深,只顾着维持他们之间一团和气、歌舞升平的假象。令那些有识之士们十分担忧。

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所谓人才,皆是会杀人的人才。古往今来,太平盛世英雄寥寥,惟有乱世才会出现英雄。道光、咸丰末年,那些所谓的英雄都是些磨刀霍霍,等着一个绝佳时机改朝换代的人。有史以来,中国的百姓并没有参与政治的先例,他们遭受官吏欺凌,却没有任何申诉的途径,想要反抗惟有两种办法:轻则罢市,重则造反,这也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之举。因此,对于改朝换代、更受天命这套把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无赖出身--今天还是盗贼,明天就成了君王,谁更厉害谁就受人尊崇。基于这种心理,历朝历代的造反都起于民间,期间间或出现数十年或上百年的太平盛世,也是因为之前所经历的杀戮与战事让人心生厌烦,加上人丁锐减,生存压力降低,谋生更加容易而已;或者是当朝的君王、宰相懂得驭人之术,用一些小恩小惠就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事实上,潜藏在国家内部的深层隐患从未消除,假以时日又会卷土重来。因此,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以鲜血写就的

,这一点无需避讳。满人兴起于关外,入主中原,向来自尊自大、蔑视外族,自然心理不能平衡。明朝灭亡后,涌现出了众多的遗老遗少组成的秘密党会,以反清复明、恢复汉人王朝为目标,两百多年来,他们的势力遍布于全国十八个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以前这些势力也常常出来滋事、造反,但因为英明的君主相继出现,所以没有得逞。自道光、咸丰两朝后,朝廷官员都是些卑劣、平庸的无能之辈,并没有任何震慑力,加之诸多错误的政策,使中国饱受外国的侮辱。如此乱世中,那些心怀爱国之心的有识之士希望能扫平旧的世界,建立新的社会;还有有野心的奸诈之辈则企图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满足一己私欲,这也是形势使然。于是乎,一代枭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起义造反;于是乎,一代枭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也趁此机会崛起于乱世。

李鸿章最初是优贡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他前往北京居住后,文章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因此又成了他的学生。这段时间里,他与曾国藩朝夕相伴,学习经世济民的儒家学问,他此后的一生都受益于这段时间的学习。后来他进入翰林院,不到三年就爆发了金田起义。洪秀全作为一个普通人,从广西开始造反,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的铁蹄就踏遍了半个中国,东南地区的许多重要城市相继被攻陷,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统治者人心惶惶、忐忑难安。当时李鸿章正在安徽老家担任安徽巡抚福济和工部侍郎吕贤基的幕僚。当时庐州已被攻陷,太平军占据了附近的几个重要城市,形成了可以互相援助的犄角之势。福济一心想夺回庐州,却无可奈何。李鸿章建议他先夺回含山、巢县,以断绝敌军援兵的来路。福济任命他为部队将领,拿下了这两个县

。李鸿章在战场的英名就此流传开来,当时正值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

洪秀全攻下武昌时,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正在家中守孝,他奉皇帝旨意负责训练军队,并将练兵救国视为己任,湘军就此兴起。湘军是淮军的前身,当时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散漫懦弱,根本无法征战沙场。统帅他们的将领也都是无能之辈,不能克忠职守。曾国藩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意识到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彻底更换一套人马,因此决定训练民兵。他统筹全局,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一次次向太平天国发起反攻。这是恢复国家安定祥和的转折点。

占领南京后,洪秀全逐渐滋生了傲慢、自大的心理,这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自相残杀、腐败与堕落。如果当时清廷能派出一个有才干的能人统领官军,竭尽全力围剿,也许镇压这场运动不过是转瞬间的事。无奈的是,官军比敌人更加腐败、堕落。咸丰六年(1856),向荣统率的江南大营第一次溃败;咸丰十年(1**0),钦差大臣和春、江南提督张国梁统率的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两次溃败导致江苏、浙江等地相继陷落,较之咸丰初年,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咸丰七年(1857),清王朝与英国交战,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那日,张国梁、和春阵亡。天灾与人祸纷至沓来,已更迭了十代的大清王朝这时候已命悬一线了。

虽然此时曾国藩已率兵征战十年之久,但他也只肃清了长江上游一带,这固然与曾国藩深谋远虑的性格,以及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的策略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清廷方面迟迟没有委任专人,导致事权不能统一。因此,湘军辗转于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等省途中,因为当地官员拖后腿而贻误战机的情况时有发生。直到金陵的大营再次

溃败,朝廷终于看清了湘军不可依靠的局面。咸丰十年(1**0)四月,朝廷任命曾国藩为名义上的两江总督,接着,很快又授予了他实权,并授予他钦差大臣的职位督办江南军务。直到这时,曾国藩才真正意义上集兵权与财政大权于一身,在左宗棠、李鸿章等诸位能人的通力合作之下,解决了苏州、安徽和浙江一带的混乱局面,大局由此出现了一丝转机。

李鸿章在安徽巡抚福济手下做幕僚时,福济曾上书举荐他为道员,却被郑魁士阻止了。虽然他后来被授予福建延建邵遗的道员缺,但这只是个虚衔。直到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率领部队来到建昌,李鸿章前来拜见,之后就留在曾国藩手下做了他的幕僚。咸丰九年(1859)五月,曾国藩将驻扎在抚州的湘军四营调走,又新招募了五营,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出任统帅,前往江西景德镇协助作战。这次李鸿章也作为参谋,一同随军前往。镇压了江西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又在曾国藩的指挥部停留了两年多。咸丰十年(1**0),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着手建立淮阳水师,他上书提议由李鸿章出任江北司道,但没有获得批准,接着又保举李鸿章出任两淮盐运使,不巧的是,奏章刚送到北京,咸丰帝就逃去了承德,这事只能就此搁置。当时,李鸿章已三十八岁,他深感怀才不遇,学刘备一边拍着大腿,一边叹息光阴易逝,转眼间已过了半辈子。他不禁感慨:如此命运不济,又哪好意思再谈功名呢。唉!这些年的光阴,究竟是老天对李鸿章的磨砺,还是恩赐呢?他颠沛流离了十几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却正好磨砺了他的心性,增长了他的才能,使他日后能担当重任。而在曾国藩的军营里做参谋的那几年,更是对他极好的锻炼,足以使他受用终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