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专门来“为难”向南的 (更新完毕) (第2/2页)
在《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也”;《礼记·坊记》记载:“觞酒豆肉”;《国语·吴语》中则有:“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也就是说,豆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食器和礼器,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用来祭祀,后用于盛放肉酱和肉羹了。
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是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在商周时期,豆大多为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就比较多了,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面有盖可以仰置盛放食物,也有方形的豆。
除了陶豆、青铜豆、漆器豆外,唐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展,豆变身为了瓷豆。不过,后来豆形器慢慢变少,其形制也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作为容器的豆似乎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到清朝时,出现了一位“好古”的皇帝乾隆爷,因此,瓷豆有一次出现了。
不过,乾隆时期的瓷豆,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器物的一种复刻和改良。
至于“假腹豆”,实际上是豆的一种样式。
假腹豆的豆盘很浅,盘以下粗胖,内空,底部填实,形成空腹,腹中有十字形镂孔。
假腹豆主要流行于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时,就已经几乎绝迹了。
“豆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礼器和食器……”
虽然向南不明白几位老专家为什么会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但他也没耽搁时间,很快就将这个问题回答得一清二楚,回答的内容,甚至还超出了问题的本身。
这让围观的那群青铜器修复师们既高兴又吃惊。
吃惊的是,向南不是才接触青铜器修复技艺半年多时间吗?怎么可能将这个专业知识了解得这么清楚?
高兴的是,这一次真的是没有白来,不说别的,光是听向南回答了一个问题,自己就感觉真像是上了一堂历史课一样,对“豆”这种食器的了解,已经远远不至于青铜器了,甚至连陶器豆、漆器豆和瓷器豆都了解了不少。
身为一名文物修复师,不管是哪一个类别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
有时候,哪怕是野史趣闻,也可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打开一条全新的思路,更别提是向南这种身兼两大类别文物修复专家称号的人的讲课了。
这简直是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够听得到的课啊!
另一边的颜文聪看到向南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地回答了这第一个问题,也忍不住扯了扯嘴角,他虽然知道这个问题不应该会难得倒向南,但也想到向南能回答得这么详实,实在是太让人惊讶了。
“这小子,脑子里是不是有一台刻录机?过目不忘的吗?”
接下来,三位老专家又各自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一些问题甚至让围观的一些老修复师都皱了眉,不过向南还是很轻松地全都回答了出来。
一个多小时之后,第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考核,总算是结束了。
其他人,包括颜文聪在内,都舒了一口气,看这三位老专家提问的样子,个个问题都刁钻得要命,感觉像是专门来“为难”向南的啊。
难道他们跟向南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