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马铃薯 (第2/2页)
灵萱挑了挑眉:“事在人为嘛,孟婆汤或许很厉害,但当你执念足够深的时候,灵魂会牢牢铭记,你只要真爱它,就一定能找到它。”
任天真歪着头思考了好一会,然后扭捏的道谢之后,直接跑了。
后来灵萱就再也没有见过它,只是童嬷嬷和闫兴旺告诉她,任天真果然跟着朱书生一块去投胎了。
熟悉的身影越来越少,灵萱觉得或许没多久童嬷嬷、闫兴旺也会离开了,不过它们离开是好事呀,代表着它们终于想通,投胎转世去过一个全新的人生了。
进入十二月份后,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连京城郊外都有百姓家被积雪压塌,有百姓冻死饿死,更别说其他各地了。
大哥哥心情特别不好,灵萱都不好打搅他,只是十天半月还是会到御书房逛一圈,但大哥哥都挺忙,不是和朝臣商量怎么赈灾,就是依旧和朝臣商量怎么调兵遣将预防边境的安危。
今天是腊八节,去年的腊八节,灵萱还记忆犹新,那天依旧像这样下很大的雪,大哥哥抱着她在大雄殿见了玄真子和圆心大师他们。
午后灵萱就回了宫,特地跑到御书房来当贴心小棉袄。
不过,恰好大侄子袁弘盛也在,大侄子已经入朝参政了,现在这情况好像是大哥哥在教大侄子建功立业?
灵萱闷不吭声,听着大哥哥和大侄子的讨论,当然听是听得懂,就是挺枯燥的。
直到袁弘盛说他手下奉上了一种粮食产物,名叫马铃薯,只在鄂州、江南地带生产,据说是几十年前海外商人带来的种子。
“父皇,听说马铃薯特别高产,一亩地可以收获八百斤产量,如果土地肥沃的话,可以收获千斤以上的产量。”
灵萱眼睛瞪得大大的,开动脑子转啊转,她知道这个时期的青朝相当于十七世纪,马铃薯、玉米等早已传入华夏,只是还没有引起重视罢了。
袁英朗脸『色』渐渐凝重,他确实非常重视,现在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天下大多数百姓都吃得饱穿得暖。
“为何这等高产作物没有推广开来?”
袁弘盛立即说道:“据说最开始马铃薯吃死了人,导致鄂州那一带百姓不敢食用马铃薯,但战『乱』年间,吃不饱穿不暖,马铃薯长得到处都是,许多百姓靠马铃薯活下来了,马铃薯才保存下来的。”
袁英朗眉头紧皱,马铃薯有毒?
袁弘盛继续说道:“现在已经请大夫检查过了,马铃薯本身没毒,但马铃薯若是发芽发青就有毒。”
他说起马铃薯的情况来滔滔不绝,可见是花了大功夫的。
灵萱思绪一直放空,她在猜测,马铃薯的『露』面,是属于土着的功劳,还是有外来者刻意为之?
大侄子说是扬州知府巡视辖下农田水利工程发现百姓家地窖里窖藏了许多马铃薯,进而发现了马铃薯的高产的。
说这话时,袁弘盛身板笔直,而且额头绷紧,好似非常紧张。
灵萱却没有留意到大侄子的异样,她在思考扬州知府真是这么巧发现了马铃薯,还是有其他人指点呢?
大侄子讲完,御书房就陷入了一股诡异的安静当中,灵萱扭了扭头,见大哥哥正在思考什么,而大侄子正眼巴巴的望着大哥哥。
灵萱立即鼓掌,声音软糯道:“大侄子,哪里可以买到马铃薯?马铃薯好不好吃?要怎么吃?炸了吃,还是煮了吃,或者烤了吃?”
袁英朗从沉思当中醒过来,『揉』了『揉』妹妹的头,看向儿子,说道:“你手上应该有马铃薯,先让皇庄那边培育一些,各方面观察之后,如果真的很高产,且无害,那就推广开来。”
顿了顿,袁英朗又道:“这件事情,朕就全权交给你来负责。”
袁弘盛立即跪地行礼:“是,父皇,儿臣领旨。”
灵萱眼巴巴地望着大侄子,大侄子根本没留意到她,正处于欢喜雀跃当中呢!
袁英朗捏了捏妹妹脸蛋,说道:“等确定了马铃薯确实没毒,到时候大哥哥让你吃个够,现在不行。”
灵萱嘟囔道:“不行就不行嘛,我很乖的,知道大侄子那儿的马铃薯要留种呢。”
袁英朗微微勾唇:“是是是,你很乖。”
灵萱抬头看着又思考朝廷大事的大哥哥,心中微微叹了口气,她怎么这么小呢?做什么都不方便。
到底这个马铃薯是谁弄出来的?她心头就像有九只小猫在挠啊挠,不知道确切的消息,总是安心不下来。
于是,当天晚上,经过左思右想之后,灵萱传了罗老头,罗老头是独属于她的鬼仆,现阶段无人能让它背叛她,所以这件事情她让罗老头去盯梢。
没两天,罗老头就来回话了,说确实是扬州知府运气很好的发现了高产的马铃薯,不过不是在普通百姓家发现的,而是他监视刚去扬州任指挥使的牛指挥使家进而灵机一动,截胡了牛家的功劳。
因为要抢功劳嘛,所以他没有走正规上奏折的路子,怕来不及,直接派人送了几百斤马铃薯进京找大皇子袁弘盛,由袁弘盛出面,当可以尽快面见圣上。
灵萱微微蹙眉:“牛指挥使?是不是镇国公府的牛二爷?”
罗老头连连点头道:“是的,公主,就是牛二爷,牛二爷端午之前就赴任了,牛二太太领着儿女是端午节之后离京的。”
它顿了顿,组织一下语言,才说道:“据说马铃薯最早是牛三姑娘在农庄上玩耍的时候发现的,她告诉了父母,牛指挥使后来亲自买了农庄种了一季马铃薯,又观察了周围百姓家的马铃薯收成,觉得大有可为,不过牛指挥使还是打算来年多种一些,之后再往上报。”
“起初知府并未注意到马铃薯,还是知府千金和牛三姑娘有往来,牛三姑娘请了许多扬州贵族千金做客,秋游时就在牛家农庄上看到了一大片的马铃薯,知府千金回家之后提起时,知府大人多了一个心眼,这才暗中监视了牛家,从而发现了马铃薯的高产,进而上报到大皇子这里的。”
灵萱眼睛都直了,呢喃道:“牛三姑娘啊!”果真是她呀,难道她也是穿越女吗?
马铃薯都出现了,玉米呢?等等,御膳房有玉米的,既然都进了御膳房的大门,想来玉米的待遇比马铃薯要好很多吧?
不过都有了玉米,但不代表被大肆推广。
灵萱让罗老头关注一下朝廷政事,有什么新鲜事记得告诉她,她也要时时跟进,免得消息落伍被淘汰。
罗老头自然无有不从,它手底下有一大票的阿飘军团,每回灵萱发给它的工资,还有它儿子每个月给它上供的孝敬,它都用来发展势力了。
它在西山脚下的那栋鬼宅大概要不了多久就住不下了,它那栋鬼宅是免费给手下阿飘住的,这也是加入它的团伙的福利待遇嘛。
没过多久,连年都还没有过,罗老头就来告诉他,又有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上了折子,说要让朝廷把玉蜀黍纳入朝廷收税粮食,说玉蜀黍耐旱、产量高,是特别适合推广的粮食作物。
这封奏折是户部右侍郎陶茂丰上奏的,陶茂丰是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他是主动投靠大皇子的,因为他需要有靠山给他撑腰,免得父母各种偏心弟弟,把陶家整个家都搬空给弟弟,却留给他一个烂摊子。
至于玉蜀黍?并不是他自己发现的,也是他女儿提醒了他,既然玉蜀黍这么高产,且虽然没有推广到全国各地,但至少已经有十个州府百姓在自己种玉蜀黍了,何不让朝廷推广开来?保证百姓不再饿肚子呢?
灵萱头都大了,抓了抓他,头发都抓得『乱』糟糟的了,问道:“陶侍郎的女儿有什么特别之处么?她怎么会知道玉蜀黍的呢?”
还是玉米名字好听一点,不过玉蜀黍听起来倒也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罗老头歪着头思考了好半天,说道:“没什么特别的吧?我想想,好像据说陶大姑娘以前整天只知道和堂姐妹们争风吃醋,近来长进了不少,她是听到陶侍郎说扬州知府以马铃薯立功的事情,才翻了不少书发现了玉蜀黍。”
这借口真够烂的呀!但有用就行了。
“大皇子手底下官员不少,自从扬州知府脱颖而出之后,这些人都争相效仿扬州知府,毕竟进献了高产作物,必然是一等功劳,他们这些官员都疯了一样让手底下的人去打听高产作物,就算陶侍郎不上折子,大概过不了多久,圣上也能收到许多关于玉蜀黍的折子。”
罗老头现在本事见长,不过它在偷偷地学习读书识字,毕竟一个文盲做不了许多事情的。
灵萱脑袋是空的,好半天才问道:“那个陶大姑娘多大年纪了?”
罗老头说道:“今年九月份就及笄了,我有听到陶侍郎和陶夫人说要把陶大姑娘送给大皇子为妾。”
灵萱无言以对,如果这个陶小姐是穿越的,她会不会做出某些出格的事情来?
如果这个陶小姐是重生的,那么她上辈子大概还是大侄子的妾室,如果大侄子当了皇帝,那么她就能成为皇妃。
但大侄子若是失败了呢?她重生回来,还会嫁给大侄子吗?
灵萱想了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就只能静观其变了。
“你们多注意一点朝廷局势,但别馋和进去哈。”现在这些阿飘也能渐渐参与到活人的事情了,比如玄监司的和尚、道士都有固定合作的阿飘,现在没有那么明显,但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和尚、道士就会被朝廷官员拉拢,那时候玄监司就没有那么单纯了。
罗老头摇头道:“公主放心,我们现在也做不了什么的。”它们只能监督个人,传个消息罢了,要为非作歹是不可能的。
罗老头离开后,灵萱琢磨着开年后的重头大戏大概就是立太子的事情了。
大哥哥登基一年了,今年就有了苗头,大侄子又开始立功了,不管是大侄子一方的朝臣,还是其他方的朝臣都坐不住了。
反正立了太子,暂时尘埃落定。
大侄子一方的官员就要开始保住大侄子的太子之位,而其他侄子一方的官员就要开始想方设法地拉大侄子下马,或许到时候几个侄子会合作……这么一想,灵萱顿时同情起大侄子了,他这处境不妙啊,和康熙帝的太子不遑多让啊!
有了参考目标,灵萱瞬间觉得按照这种局势,大侄子要顺利继位那挺悬的。
那么,大侄子若是失败了,余下的侄子们谁会最后摘走了胜利果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