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粮食 (第2/2页)
毕竟她的积分消耗一直很大。
连续两年,温家的水稻都种出了好成绩,洪山村的村民们眼都热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董钊当了王,温棠是王妃,温家如今就是皇亲国戚。
可不敢直接上门要。
温家那边,乃至整个丰县的事,温棠都让温三郎来负责,至于叶县令,被温棠调到了更需要的岗位上。
并不是所有的县令都打算乖乖听话,这其中不免要替换一些人。
除了水稻需要三年稳定基因,温家的其他种子,温棠都让温三郎收集起来,以洪山村为试点,向周围村镇下发种子。
良田种稻和麦,山地种土豆番薯,大豆和芝麻。
同时温棠还编撰了好几本关于农事,关于美食的书籍发放下去,种出来的东西不会吃怎么行。
考虑到老百姓不懂文字,温棠和董钊商议,由董钊出面,责令各县学学子完成此项任务。
宣扬得好的学子算作功绩,日后可以破格提拔录取。
所有县学的学生都动了起来。
下乡的,编民谣的,请说书人的。
甚至还有学生亲自买了锅去村口支着锅做给村民们看。
实物演示,比什么都强。
一时间,两个州府热闹发展着,老百姓们的饭桌上也跟着热闹起来。
到了第二个番薯收获的季节,两个州府的百姓就更高兴啦。
番薯成熟啦!
各家地里种得番薯,省吃俭用都够他们熬过一个冬季的。
更别说家里还有其他粮食了。
温棠在这一年,终于把温家的水稻和麦种分发下去,这一年种植的只是整个丰县,等来年丰县留了种就能运到其他县去。
有了番薯种在前,老百姓们现在只要肯努力,也不会饿死,大家也没那么心急了。
温棠制定的计划是五年之内让整个王国都种上新粮食种子。
十年之后,规定各村一定数量的荒地退荒还林。
粮食的安排上了正规,温棠开始兴建学校,兴修水利和交通。
要想富,先修路。
这是在王国建立的第三年。
各地交上的税赋,温棠拿出了一部分来建学校,当然更多的是通过民间筹款。
每三个村要建立一个学校,分男女院。
除了文化知识。
还有石匠,木匠,厨艺,剪纸,竹编,算学,制衣等各种分化课程。
男生们可以选,女生同样可以选。
每个学校要由那三个村的村民负担一半的建校费用,没有钱的人家可以以工来抵,抵够工,以后家里的孩子适龄了都可以与其他孩子一样进学校学习。
学校的老师由王府统一配送。
温棠像民间召集了一些能工巧匠,还有一部分人是她提早就买回来的下人,由系统商城购买图书,由这些人自学。
从到这里安顿下来开始,这些人就开始学习,三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们到各个学校任职了。
在学校期间,做的所有手工产品都要由学校统一开支处理。
通过这些筹集到的款项最后也都会花费在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