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替汉 > 第54章 孙翊班师(4000)

第54章 孙翊班师(4000) (第2/2页)

若有万一,南人多骁勇之辈也,不分士民。

这时候这位带头大哥见几位好友还在发笑,他有些着恼。

正想发火的他,听到耳边那声浪一阵高过一阵的“君侯胜了”的数万声欢呼声,他没崩住,也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胜了真好。

....

城墙上的数万百姓此时已经沸腾,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喊“君侯胜了”这四个字了。

他们已经开始喊着“君侯万岁,我军威武”这句话,而且气氛比刚刚还高涨。

数万人的声浪,又是登高而呼,很快就传到了正在行进中的孙军这里。

听着那清晰可闻的“我军威武”这四个字,本来就垂头丧气的数万山越降兵,瞬间把头压得更低了。

十万大军被五万人正面击败本来就已经很丢脸了,又被这数万百姓持续不断的提醒着,只要是有血性的男儿都受不了。

反观孙军,听着“我军威武”那四个字,感受着毗陵百姓着话中那毫不掩饰的赞誉兴奋,他们一个个变得更加昂首挺胸起来。

他们心中有种奇怪的感觉在酝酿。

这种感觉很舒服,好像让他们激战一天的疲累感,身上伤势带来的疼痛感都减轻了不少,比有肉吃更让他们舒适!

有些士兵知道一些典故,他们心中想道,这难道就是“锦衣归乡”的感觉吗?

好爽呀!

而正在骑马的孙翊也听到了这八个字,在听到“我军威武”时,孙翊只是淡淡一笑。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他们可能不懂什么民族大义,也没有深谋远略的智慧,但是却知道最基本的恩怨观念。

山越在往日是猛兽,夺他们粮食,杀他们家人,抢他们妻子,这就是不共戴天的怨。

而孙军在孙翊的带领为他们清除了这群猛兽,这就是恩,救命救济之恩。

在恩怨对比的影响之下,毗陵士民有这些反应很正常。

这一战既是为了孙家,也是为了江东百姓,孙军大部分本就是江东子弟兵,所以这一战也有保护乡梓的重大意义。

如今打胜了,这些死战不退,拼死杀敌的孙军对这数万百姓的赞誉和夸赞当之无愧,他们担的起这个荣誉。

而在听到“君侯万岁”这四个字时,孙翊一下子就不能淡定了。

万岁虽然这时候不是专属于天子的称呼,但能被这些百姓称呼为万岁那也是证明了,孙翊如今在这些百姓心中的地位极高。

他驾着马在队伍外来回奔跑着,从队伍的前方又跑到后方,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脸上浮现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胯下的骏马似乎感受到主人此刻心中的喜悦,也撒着欢得不断嘶鸣着。

前世的孙翊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本就还有些年轻人的心性。

这一战的获胜又让他心中的大石头放下,如今在听到这数万百姓对其的崇拜和拥护,这可是数万百姓呀。

那种声浪就像可以冲刺云霄,让孙翊心中的喜悦一下子就不可自抑了。

孙翊一向就是个颇为自律的人,但此时的他十分恣意,尽情的释放着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情绪,他毕竟不是木头人。

虽然这会显得有些得意忘形,但此时的他,有资格享受这种“得意忘形”。

跟随孙翊的程普一众校尉看着眼前这个恣意任情的君侯,脸上都浮现笑容。

孙翊自继位以来给人表现的一直是成熟睿智的感觉,令他们心悦诚服。

但他毕竟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郎,只是因为继位之后千钧重担都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之上,因为这些,他才抑制了自己的很多天性而已。

程普这些老臣,其实是有些心疼孙翊的——他在这个年纪,背负的太多了。

如今借此大胜,他终于能够好好放松一下了。

这样才有那当年吴县中最明亮的那个少年的风采嘛。

奔跑过后,孙翊驾马来到程普身前,他扬鞭遥指毗陵,口中兴奋的说道,“程叔,这就是民心所向。有此民心,三郎何惧来日!”

程普笑着应道,“从今以后,君...三郎就不仅仅是吾等的君侯了,而是全江东的了。”

程普的话让孙翊更加开心,他又驾马跑走了,像一个被家长夸赞后快速跑走的孩子。

程普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色战袍,他心中默默说了一句话:

若伯符还在,他定会以你为傲。若文台还在,他也定会以你为傲!

....

汉建安五年八月初八,牵动无数人心神的毗陵一战终于有了结果。

八月初五,吴侯孙翊领兵五万与十万山越大军战于毗陵城外。

战报中言道:日加辰时,两军相战,吏士奋激,踊跃向前,心精意果,各竟用命。

弓弩并发,流矢雨集,锋刃所解,皆敌甲胄。吴侯翊临阵击鼓,以齐战势,跨马朔陈,亲踏敌阵。

解烦破阵,立无生寇,吴侯剑指,宗帅授首。流血漂地,贼军大溃。

十万贼子,扫地无余,山越贼首,成鬼行尸。

吴侯翊斩敌二万余级,其余跪地投降者七万余口,伤者不计其数,获财物兵器甲胄等犹如山积。

吴侯先前所言:“跳梁者,虽强必戮。”今日得证矣。

特以此战果告布天下,咸使闻知。

莫谓来日言之不预也。

这封战报在八月八日那天由毗陵城中发出,有无数孙军送往天下各地。

当这个消息传遍江东之后,整个江东瞬间沸腾了。

士卒提振,百姓兴奋,一下子之间,在江东各地出现了无数对孙翊的歌功颂德之声。

吴侯孙翊的威望一下子就在江东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八月初九,吴侯孙翊命程普为荡寇中郎将领毗陵县令,全权负责山越降兵收编一事。

复又任命陈武为治军校尉,留屯毗陵辅助程普后续练兵事宜。

八月初十,吴侯孙翊率黄盖、韩当、董袭等一众校尉领兵三万班师回吴。

一路上民众夹道送行,竞以牛酒诣军,夹道士民皆亲切地呼唤孙翊为“三郎”。

……

后当这封战报传到中原时,曹操知道这件事后久久无语。

良久后他叹息一声对郭嘉说道,“三郎一战收尽江东军心,民心,虎儿已经长大咯。”

“天下英雄何其多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