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从明末开始生存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朝廷的封赏

第一百九十八章 朝廷的封赏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从明末开始生存!

出了政务大院,文启东不知该往哪里去了。

回郡主府?

丈母娘赵王妃熬好了鱼汤,等自己回去喝呢!。

可想安稳的喝鱼汤,就得把赵王妃的心愿了解了,赵王妃的心愿,就是答应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

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总体来说,除了税收外,其它都是一些名义上的要求。

但就是这些名义上的要求,对凤山观属下各地方上的民心,也是会造成影响的。

答应了朝廷的要求,这些地方在名义上就归属大明了,这些地方上的人,就是大明的子民,如果以后文启东要靠这些地方的人造反,在大义上会给人留话柄。

和大义名分相比,至于向朝廷交税,反而不是一件要紧的事。

要知道,大明的税,都是针对拥有土地的农民的,山阳镇和连云镇,几乎没有拥有土地的民户,镇内的人,大部分都是凤山观的佃户。

朝廷要是来凤山观地盘上收税,可不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的,交多少税,可不是朝廷说了算,给多给少,要看文启东的心情,就是只给一两银子,朝廷也只能接受。

问题是,哪怕是一两银子,文启东也不想给,他不想便宜那些贪官污吏。

明朝的垮台,最大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财政的破产。

朝廷没有了收入,没有钱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行,养不起军队,只好倒闭关张。

为什么朝廷没有了收入,朝廷的那些税收都到哪里去了?。

明末的各种税赋响银,其实并不重,还没有到了让民户倾家荡产都交不起的地步。

朝廷的税赋不重,可却挡不住底下的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朝廷一钱银子,到了底层,那些税吏们就会收到一两、二两,把农民家里的最后一粒米都收走了,逼得老百姓只好造反。

多收的那些银子,不是上交朝廷,而是被上下的各级官吏瓜分了,收刮老百姓的钱,九成以上,进了那些官吏的腰包。

文启东不想把自己辛苦搞来的银子,转手送进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

可要是不答应朝廷的条件,丈母娘一家的事就解决不了,丈母娘就不会高兴,连带的,自己妻子的情绪,也会受到丈母娘的影响。

说实话,文启东走的是长生仙道,不是凡人争霸流,他建立的各个领地,除了山谷是他的根本,山阳镇是为了保障他的舒适生活外,其它地方对文启东并不重要。

其实,那些地方就算让朝廷拥有虚头的名义也没什么,反正影响不了实质的归属。

特别是海外的领地,要是名义上归属大明,反而会符合华夏民族的利益,不会造成法理上的分裂,以后新的大一统王朝建立,领土面积可以顺势外延。

从大道理方面来说,同意朝廷的方案是可行的,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意了朝廷的旨意,会给这些地方带来压力和麻烦。

就拿连云镇来说,名义上归属朝廷后,面对明末朝廷入不敷出的困局,镇内的千万石存粮,就是一个负担,大义名分上的负担。

以前可以自己掌控,按计划收治流民进行移民,不需要看朝廷的脸色,朝廷也没有借口进行道德绑架。

现在名义上归属朝廷了,河北出现了大量灾民需要粮食,山东的灾民也需要粮食……。

给不给?

给的话,一石粮食最多一升能到灾民嘴里,不给的话,各种指责和抹黑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这种舆论歪曲,原时空后世,人人都已经能睁眼看世界了,还会受到舆论风暴的影响,好多人还不能明辨是非的跟着起哄。

在这愚昧的古代,民众的思想,更是掌握在那些官绅和读书人的手里。

万历年间,苏州织户暴动抗税,把收税太监打死,就是底层的织户受到那些官绅主家愚弄的结果。

织户辛苦劳作挣得钱少,不够养家糊口,那是受到了他们作坊主剥削的结果,这是直接关系。

而作坊主,就是那些开办作坊的官绅们,却对工人说,你们的工钱都被朝廷剥削走了。

这话对、也不对。

对的一方面,朝廷是在收作坊主们的税,但这个税很低,影响不到工人的工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