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步步为艰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明血1641!
当然,朱慈烺有些权限是不会放弃的。
“铸币所就由兵仗局筹建,由宦官管辖,发行所在户部,而监察则在调查统计部。”
铸币所必须在宫内掌控。
由文臣掌控,他根本不放心。
多少人咒骂皇帝宠信太监,问题是太监造反这几百年有成功的吗。
可以信任。
而士大夫制约皇权,双方斗的鸡飞狗跳,不被绝对信任也正常。
发行户部没问题。
三个权力分散在三处,相互制衡。
朱慈烺比较放心。
众臣面面相觑,这位殿下是多不信任他们文臣。
非得弄出个分治的局面,让人无语啊。
退朝的时候,朱慈烺听到众臣议论纷纷。
他毫不在意。
在高瞻远瞩上,这些臣子相比他还是差了许多。
时代的限制。
高德盛被招来。
这位高总管如今也算是朱慈烺的嫡系人马。
在兵仗局做的是风生水起。
可说各种军械兵甲不断产出,有他的功劳。
‘高德盛,找些刻模匠人来,要手艺高超的,年岁大些,拖家带口的。’
“奴婢遵命。”
高德盛对殿下的眼光一向钦佩。
很多事他也不用想通透了,随着殿下的命令行事就是了。
‘这些匠人只能居于铸币所,不得和其他人相见,十年内更不得和家人见面,粮饷翻三倍,晓得为的什么吗。’
朱慈烺盯着高德盛。
‘奴婢明白,这是防止制模手艺传出去,让人仿制了钱币。’
高德盛忙道。
朱慈烺点头。
他知道这很残酷。
但是他用优厚的待遇拟补,可能大多数人都见不到自己的家人了。
只是却很有必要。
为了防止泄密,他不得动用冷血的威权。
实在是币制改革不得有失,否则经济动荡就在眼前。
‘小的一定将其家眷安排的妥妥帖帖的,每逢年节,他们可以隔着远处见面,却不能交谈和传递物件,这样让这些匠人安心,不知道殿下的心意。’
高德盛躬身媚笑道。
朱慈烺点头,只好如此了。
他还知道这个残酷的名声肯定高德盛为他担了。
他这也算是为了胜利不折手段了吧。
...
江户城一日三惊。
幕府水师剩余的几十艘战船全部派出去探查消息。
只因为有船只返回江户湾禀报,遇到了大股明人战船。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明人可能直捣江户城。
可能吗。
按照以往战事的逻辑,明人是应该先攻击靠近对马的关西,站稳脚跟后攻击关东。
最后直抵江户城吗。
怎么敢置关西于不顾,直接攻击东边的江户城。
这简直不可思议。
德川家光得到急报,立即将江户湾中剩余的水师全部派出去。
水师尽皆派出探查的结果,由新任船奉行掘田忠赐报来。
明军大股水师正在下关登陆。
濑户内海东部都是明人的飞剪战船。
因此,德川家光终于知道了明军攻击的方向,下关。
他立即派人飞马去下关,给伊达忠宗下了死命令,必胜。
不胜自裁。
这是给伊达忠宗最后一个机会。
...
伊达忠宗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大将军震怒。
他必须守住下关。
他时刻戒备着明军可能的进攻。
伊岐岛海战过去半月,终于哨船不断急报。
数百艘上千艘的明人战舰遮蔽海面,涌向濑户内海湾口,目标下关。
伊达忠宗倒是松了口气。
他有了亲手报仇的机会。
倭国精锐不怕和明军陆上决战,而且在地利人和下,伊达忠宗有九成把握击败明军。
但是上一次被明军水师战舰巨炮轰击损失惨重。
因此,伊达忠宗有意退离海岸十里,摆下大阵等待决战的到来。
但是尾张德川家总大将盐田信盛却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总大将,明人火炮犀利,我军后退,他们也可以火炮开路,让我军损失惨重后趁势发动攻势,不可不防。’
盐田信盛这话让伊达忠宗皱眉。
这个可能不是没有。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两军火炮对轰。
但是他自知仿制尼德兰人的大筒绝不是明人火炮的对手,射程远远不足,数量也少多了。
对轰必败。
怎么办是个难题了。
‘总大将,毛利家的镇城距离下关不过二十余里,何不撤到毛利家的镇城呢。’
盐田信盛说完给了一个别有意味的眼神。
伊达忠宗不禁点头,这个点子太好了。
依托镇城抵挡巨炮,待明军疲惫再行反击。
这是一个好法子。
而且撤往毛利家的镇城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毛利秀就不可能隐藏实力,逼迫这个老狐狸和明人死磕,否则明人破城就是玉石俱焚。
绝对一石二鸟的好建言啊。
伊达忠宗不断颔首。
越发觉得是个绝妙的点子。
明军弃之不顾,不来攻打镇城。
那么下关始终被镇城方向的大军威胁。
明军怎么控制下关这个濑户内海西端的关键处。
干系明军的海路,辎重兵甲都从这里经过的。
伊达忠宗当即拍板,全军向东北方撤离。
清水安忠当即脸色就黑了。
他当然明白退往镇城的狠辣处。
但是却是无从反对。
这就是阳谋厉害之处,明知道暗含杀机,却只能服从。
毛利秀就接到伊达忠宗的通晓后,大骂不止。
这个伊达忠宗太阴险了。
真是德川家的走狗。
好歹也是个陆奥百万石,父子俩就这样跪添德川家,令人不齿。
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拦。
就是这支大军他就无法应付。
当大军抵达的时候,毛利秀就已经满脸笑意的出城迎候伊达忠宗这位藩主,此战的总大将。
两人见面把臂相谈甚欢,如同多年好友一般。
其实心里早把对方骂翻了。
六万余大军停驻镇城,镇城可以勉勉强强的容纳。
倭国大军再次停驻,等候明军可能的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