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覆秦从计划开始 > 第五百三十五章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第五百三十五章大秦的第一次国考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覆秦从计划开始!

大秦开年之后,除了扶苏即将远赴美洲的事,还有就是大秦的第一次科举。

因为大秦学宫的成立,大秦的士子,比预计的多了不少。

而考试的范围,大部分都是赵昆制定的九科内容。

但考试范围,却是结合了大秦现在的实际情况定的。

比如新部门之一的建工部,墨家,公输家之类的学派出身,这是必须的吧?

外行指导内行的话,事情还怎么推进?

在制定学业科目的时候,赵昆跟嬴政和扶苏都有谈论,所以决议会上的考试内容,也是一项项挨个讨论。

赵昆的想法,给了正在为科举出题而抓耳挠腮的博士宫大佬们,提供了思路。

科举框架很快就出炉了。

赵昆想要的,其实是类似于后世的文理分家。

百家学问,作为华夏文明的精华,自然都能够锻炼学子的思维模式。

但是,侧重点却又有不尽相同。

儒家重礼仪德行,可以为主管教育以及礼仪、官员任命的部门提供人才。

法家自然不必多说,肯定是法部人才的主要来源地。

而其名家,毫无意外,可以主管对外交涉等职权。

其他学问,都各有用途。

不要看儒法两家,似乎只会动嘴皮子,没什么卵用。

但是,能够成为华夏之地排名前二的大学派,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据说两家可以入主的部门长官,在本职之外,全部被授以“天官”的称谓。

职权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决议会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新的朝堂机构,逐渐出炉。

而科举根据决议会传出的消息,也在不断调整。

最后,当赵昆看到百家大佬们提供的整个流程的时候,不由得目瞪口呆。

大佬们商定的结果,便是分科考试!

儒法两家,出一些基础题目,作为基础分。

这份试卷,是所有士子通用的。

另外,还有一项专科试卷,便是由其他专业对口的出。

而为了配合这次科举,他们要求朝堂提供各种心机构的空闲职位。

赵昆无言以对。

这特么哪里是科举考试,这分明就是后世的公考啊!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考试模式,还真的挺适合大秦如今的环境的。

不知不觉之中,时间便来到了春分之日的前一天。

嬴政下令,这一天中,整个咸阳戒严,禁市。

所有提供食宿的商家一律免费,只为来自全国的士子提供服务。

当然,这些费用,全部都由各个郡县承担。

夜晚,整个咸阳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

有史以来,第一次科举取士。

面对这种机会,所有士子都严阵以待。

自然没有后世那种大考之前狂欢的恶习。

即便是走在路上,都能够看到手中举着书卷临阵磨枪的士子们。

这一夜,无数士子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彻夜难眠。

次日,天光刚刚放亮,便有无数士子从咸阳城各个角落,朝考场汇聚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科举取士的针对性极强,所以考场分散在咸阳各地,主要是各个衙门的大堂。

士子们走在路上,一个个面色严峻,丝毫没有交谈的欲望。

因为时间紧迫,这次科举,其实压根没有后世的那些繁文缛节。

整个考试持续两天。

第一天是文试,分上下两场。

上午考的是儒法两家的大佬们出的基础卷,下午考的则是士子本业的专业内容。

第二天,考验的则是士子们应对问题的时候的机变能力。

比如说,第二天法家的试卷,主要是给一些具体的案例,让考生们将自己代入断案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最变态的是儒家,各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

赵昆提前看过儒家试卷,被各种条条框框,搞得头昏脑涨。

有一说一,赵昆虽然被称作生而知之,学贯古今。

但是对于儒家的那一套,至今都没有过深入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的学问,对于朝堂的稳固来说,极其有用。

起码目前来看,对于学童的教育,选儒家是最合适的。

很快,士子们在维持秩序的小吏的监管下,有序进入考场。

符合条件的数万士子,同时考试,居然没有查出一例夹带等事。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极为朴实,士子们的花花肠子还没有那么多。

最重要的是,这毕竟是第一次科举,没有陈例,就算有心作弊,也无处下手。

士子们入场,顿时咸阳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此时,不要说是咸阳百姓,便是整个关中的百姓,都翘首以盼。

如今,义务教育推行全国。

读书在大秦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不读书,才奇怪。

通过考试就能做官,给所有百姓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这次科举,说是举国关注,都不夸张。

普通百姓关心的是,朝堂到底能不能实现他们的承诺,是不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真的能做官。

至于各级官吏,关心的则是自己本地的士子,在这次科举之中表现如何。

毕竟,赵昆有言,前几次科举不以地域论处,一视同仁。

只要排名靠前,均可以录取。

但是,毕竟各地的教育水平不一,时间长了,自然教育强的地方,名额会远超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

这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因此,前几次科举之后,朝堂会根据各地士子的录取比例,综合考量,划定名额。

这项政策,虽然是偏向教育暂时落后的地方。

但是,最关心的,却是那些教育实力强悍的郡县。

毕竟这关系到他们治下之地日后能够分到几个名额。

这些东西,肯定是日后政绩考核之中的一个大项。

如今二师登基在即,眼看着就要大干一场。

谁想在这个时候给他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另外,商户们,也对这次科举极为关注。

他们的关注点,却又有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