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民心所向,万事可成 (第2/2页)
这种事情说白了你情我愿,还能够体现军民关系融洽。
即便是朝中的诸公听闻,多半也会抚须而笑,倍感欣慰。
当然话是这么说,但是韩信并不会白拿这些百姓的粮食。
他对赵昆有极强的信心,相信关中的粮价问题很快就会便宜下来。
到那个时候,自己这边缺粮的窘况也一定会有一个说法。
到那时韩信只要在跟赵昆补领一道命令,补偿这些百姓就是。
这对于韩信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他不缺钱。
第一批送粮的百姓只有数百人,光是他们送的粮食实际上是杯水车薪,最多只能解决大营三日的口粮问题。
但这些,人回去之后,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在长沙郡蔓延开来,甚至很多旁边的郡县,都听闻了消息。
从这些人送粮开始,附近百姓自发的往大营送粮食的事情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大营之中的粮食,便已经堆积如山,甚至远远超过了前三个月韩信从粮商手中购买的粮食数量的总和。
而且百姓们送来的粮食,都是白花花的稻米。
韩信这种自认铁石心肠的人,也不由得大为感动,情难自禁之下,他奋笔疾书,给赵昆送上一封密信。
在密信之中,韩信详细描述了大营之中这半个月以来所发生的事情,在密信末尾,他连着写了三遍民心所向这个词语。
相比而言,他向赵昆讨一个命令补偿这些百姓,反倒陈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般。
很快,赵昆的回信便以飞鹰传信的方式,返回广南大营。
赵昆在这道手令中批复:百姓们的拳拳诚意,信切莫不可辜负。
与此同时,赵昆还给了韩信一个权限,那便是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只要是他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去做。
对于赵昆的这封手令,韩信却没有多想。
他此来督建广南新城,携带的银行汇票数额极其巨大。
毕竟建设广南新城的预算是以万万银币为单位的。
作为重要的前期基础工作,韩信手中自然不会缺钱,他的钱够多,就连韩信自己都认为实在是花不完。
所以接到赵昆的命令之后,韩信立马就大笔一挥,准备以高于如今已经回调的粮价,接近两倍的价格,补偿前往大营送粮食的白百姓。
之前这些百姓来送粮的时候,张良特意提出,将这些人的名录记录在桉。
如今想起来韩信,不由得又对张良的先见之明感到庆幸。
他也是在事后才知道做这种事情的必要性。
然而这个时候,消失了将近半个月的张良,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一进门他就大声问道:“太子的回信到了吗?他在回信之中说了什么?”
两人都是赵昆身边的人,而且赵昆给韩信的并不是什么密令,所以韩信直接将赵昆的回信,递了过去。
“哈哈哈!”
看到这信上的内容,张良‘啪’的一拍大腿,忍不住朗声大笑起来。
“???”
“总算等到了这个命令,不枉我费心费力做了这么多准备。”
韩信不明所以,直接问道:“我欲以如今市价两倍的价格补偿,百姓门的粮价。不知子房意下如何?”
“这.....”
张良诧异的看了韩信一眼。
“阿信莫要说笑,两倍粮价的补偿,怎么能够对得起这些百姓一片赤诚之心,何况直接给钱实在是太俗,若阿信认同我,那便让我来安排此事吧。”
韩信听到这话,哑然失笑:“如此甚好。”
老实说,韩信与张良关系虽好,但韩信对张良的才能,实际上是没有多少信心的。
大家都知根知底,张良先在刘邦身边混迹了一阵,后来才跟随赵昆的,其实那时候大势已经很明显了,留给张良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虽然张良身居高位,但至今却一无所成,他平时的性格有些混不吝,所以在朝堂上,其实没有多少人能看得上他。
直到张良跟赵昆来南越,韩信才对张良另眼相看。
但这也只表明他深受赵昆重用,实际上,张良有什么才能,韩信是真的不清楚。
在这次的大营缺粮危机之中,张良的一番操作却让韩信大为惊讶。
他还记得,当初张良对他做的解释。
其实事情很简单,以他九卿高位的重臣,他做那些事,自然让人特别感动。
然后他又将如今大营面临的危机,跟那些人有一说一,解释的非常清楚。
带那个民夫回家,并买药施恩于对方,说白了,也就是让对方当自己的传声筒。
最后找到当地的村镇家,向对方借粮。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广南大营的危机就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传播被百姓听闻。
张良曾经游离天下,又在刘邦身边混过,所以非常清楚百姓们的心态。
在大营的民夫,都是他们的乡亲,在自家有粮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挨饿。
更何况,张良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告诉那些人,就连他这个朝廷重臣,都被逼的没办法去百姓家借粮。
这说明大营中的高层实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如此态度做出来,百姓们自然会自发的捐助粮食。
说到底,这波操作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但是在每一步计划之中,张良对人心的算计几乎妙到毫巅。
哪怕事后韩信从张良口中听闻,也是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
所以韩信此时对张良可以说是十分信任。
既然他说自己的补偿方桉对于百姓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自己便将此事交给他,处置便是。
张良拿到韩信的授权,便又兴冲冲的离开了。
平心而论,他倒是没有什么坏的心思,张良只是想通过这次机会,在长沙郡招收工人罢了。
没办法,他不光要总揽修建广南城,还要修建南越港口,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
就算樊会的建筑行越做越大,但一直都处在极度缺人的状况。
作为大秦第一家建筑行,而且拿到了官方授权,参与到各种大型项目之中的建筑行,手底下的工人,数量一扩再扩。
但是永远处于缺人状态。
可是,关中的熟练工人,几乎都被樊会他们搜刮干净了。
关中百姓,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
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招不到人也很无奈。
但是,张良心思活泛,很快就想到了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