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2页)
就在姑嫂两个谁也说不服谁的时候,继祖从小舟门口走过去。他壮硕的身材,红润的脸堂,生风的步伐让小舟的大嫂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小舟的大嫂立即转变了风向:“妹子,有些话我本该和你哥商量一下再和你说,但是你也知道你哥在买卖还过得去,人情世故一概不知,我说句话你不要生气,你不愿意权当我没说,我知道妹妹是个肚子里面能走船,业了盖(额头)能跑马的主……”絮絮叨叨。
“嫂子,我不怪你,尽说无妨。”小舟知道嫂子的脾气——在谁面前也不想落埋怨。
她嫂子还是扭捏了好一阵才开口:“妹妹这样说我就放心了,妹妹既然认定要嫁一个年龄大许多的男人,我也劝不回你来,但是真要是这样的话,眼前倒有一个……”突然收住话头。
“谁?”小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猜。”
小舟胡乱猜了几个,甚至都把老夏算在了里面,嫂子统统摇头。
“你不说就算了!”赵小姐有点恼火。
“于、继、祖。”一字一顿。
宛如晴天响了一个霹雳,小舟一下子蒙了。
“于继祖,于老爷,于叔叔。”嫂子下定了决心,又重复了一遍。
“你胡说什么呀,嫂子!”小舟原本苍白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这不差辈了吗?”
“他姓于,你姓赵,哪来的差辈?”看来小舟的大嫂认定了这是一门亲戚,直呼于老爷为“他”。紧接着又动用那黄鹂鸟般的巧舌:“于老爷英雄一世,正遂妹妹的心愿;我家遭了大难,有于老爷这个靠山,再加你的两个哥哥是买卖人,重振家业就有盼头了;再者,嫁给于老爷,不光是完成了你的终身大事,还报了于老爷对我们家的大恩大德;还有于夫人不是嫉妒之人,时时劝于老爷纳妾……”巧舌如簧真是羞杀张仪,气煞苏秦。
“别人会怎么看?婶子会怎么想?我哥会同意吗?于叔叔同意吗?”
大嫂一听,知道她这个小姑子心里已有三分活动。“先别说旁人,你自己愿意就行。”小舟一时无言了。
“还是算了吧,这样的事怎么好意思呢?”送嫂子出门的时候,小舟对嫂子说。不知道小舟所说的不好意思是指她嫁给继祖呢还是觉得大嫂不好意思做其他人的工作。
但是她大嫂却心意已决。
进门碰见继祖,小舟的脸一下子红了,弄得继祖莫名其妙。
小舟的大嫂屁颠屁颠地回到家里,一路之都在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叫好,马找来他们弟兄俩和兄弟媳妇商量这个事。
一开始赵氏两兄弟都说不合适,结果被她连哄带吓吭吭哧哧算是同意了。所用的杀手锏是假传圣旨,说小舟自己愿意的。赵氏两兄弟其才智可谓等,但是都有惧内的小恙,不仅如此,他们四个人都怕这个妹妹,从小把她宠惯了,稍不如意,小舟动手就抓脸。再者说了,她自己都同意给一个老头子做妾,做哥哥的还说什么呢?父亲被杀,母亲早逝,又深受于继祖的大恩,只要妹妹不觉得寒碜,这不失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小舟的嫂子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她不只是长了一片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嘴,而且长了一颗聪明的脑袋。
她做事有章法有套路,先解决简单的,把最难的工作放在最后。当其他一切外围的事情解决之后,她来到于府。
她并没有先去见小姑子,而是径直找到了于继祖。于继祖也正想问一问小舟的情况,所以一见到小舟的大嫂就迫不及待地问起小舟的事情。
大嫂先一五一十地把小舟去千山寺求签的事情说完,然后让继祖拿主意。
于继祖压根就不信这些东西,他坚决不同意小舟嫁一个老头子,立马让下人把小舟叫来要亲自劝劝她。
“没有用,于老爷,小舟是个认死理的丫头,再说那个和尚确实是个高僧,句句说到我妹妹的心里。”她赶紧止住下人。
“你好像有了主意了吧。”
“于老爷,我知道你是个爽快人,我也就不和您绕弯子了,我和小舟的哥哥商量好了,打算让妹妹嫁给您!”
“胡说,这不是差辈了吗?!”
“于老爷,您姓于,她姓赵,哪来的差辈?您和我公公也没有结拜,连干亲也不是。”
“我和赵兄情同兄弟。”
“于老爷,我没有念过大书,但是看过《名姬传》,晋文公和赵衰也是情同兄弟,他不也是把女儿嫁给了赵衰吗?这样的事哪朝哪代没有呢?您知道的还少吗?”
“你不要再说了,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同意的。送客!”
小舟的大嫂讨了个没趣,悻悻而去。
于继祖被突如其来的事搅得心烦意乱,他虽然杀人如麻,但是对于男女之事却从不胡来,王氏回老家十多年了,他一年之中顶多回家一次,即使这样,他也从来不妓院,更不沾花惹草,实在难得。晚,他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竟是一夜未眠。
于继祖一向有早起打拳散步的习惯,这一天早晨,他竟然鬼使神差地溜达到千山寺。
千山寺刚刚打开寺门,没有一个游人,只听经声隐隐,百鸟齐鸣。于继祖信步走到抽签的神龛前,只见一个老和尚坐在旁边的太师椅打瞌睡,进来人也毫不知觉。于继祖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作揖、焚香、祷告,然后走近签筒,随便抽出一支,面写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不解其意,只好唤醒旁边的老和尚,谁知老和尚根本不看竹签,张口就说:“阿弥陀佛,给施主道喜了?”
“喜从何来?”
“施主双颊带赤,必然运生桃花,老树开花无丑枝,施主有独占花魁之福。”
一席话让继祖吃惊不小。“请师父解签。”他还是不太服气。
“这有何难解”?老和尚接过竹签,“这是孟东野的《登科后》的两句诗,孟东野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后所作,对孟东野是登科之喜,对您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