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四族谋乱 孙武奔吴(2) (第2/2页)
高昭子知道,孔子一向力主忠君尊王,如今鲁昭公被晏婴安置在齐国的一个边邑小镇堂阜,过着寄人篱下、孤独、凄凉、悲哀的痛苦生活,令孔子食不甘昧,夜不安寝。为了彻底控制孔子,让他成为一把操在自己手中斩杀晏婴的利刃,他多次上疏景公。谏景公兴师伐鲁,助昭公归国复位。此一举若能得逞,不仅可以控制孔子,而且与晏婴斗争万一失利,鲁国便是自己的退路和可靠的后方。高昭子想得是多么美妙呀,然而终因晏婴的极力阻挠,伐鲁未能成行。
公元前515年,晏婴离京视察,高昭子趁机说通了齐景公,派大军伐鲁,帮助鲁昭公归国复位。兵至郓城,鲁军奉季平子之命,不但不抵抗,反而开城犒师,迎接鲁昭公归国。齐将看季平子并不像鲁昭公和孔子说的那样坏,勃勃雄心先白冷却了一半。恰在这时,晏婴遣使日夜兼程赶至郓城,急令班师,于是昭公复国,半途而废。
晏婴一声令下,讨鲁大军立即班师回国,高昭子再次败于晏婴手下,若在以往,高昭子定要狂暴地饮酒,捶胸顿足地骂人,穷凶极恶地杀人。然而,这次他却不仅十分坦然,安闲自在地在品茶遐思,简直是喜悦、兴奋异常。他想,晏婴此举,必然激怒忠君的孔子师徒,自己正可借刀杀人,一则除掉晏婴,不留任何罪名;二则抵消孔子两年来在齐国的影响,逼他出走。这样一来,他便可玩齐景公于股掌之中,主宰齐国的一切。
高昭子堪称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看得很清楚孔子虽对晏婴屡屡阻挠不满,但他们毕竟是旧友,断不肯妄动杀机,为己所用,因为孔子素来重义气,迂腐不堪。子路倒是个理想的人选,他粗鲁,忠诚,重义气,有武力。趁孔子进宫之机,高昭子派人请子路密谋,成败在此一举。
子路带剑步入客厅,厅内除高昭子外,还有一个一直令他厌恶的汉子,此人身高丈二,五大三粗,满脸横肉,右额角上有一道三寸长的紫红色刀疤。他影子似的不离高昭子左右,不会说,不会笑,脸上无任何表情,木雕泥塑的一般。这是高昭子的近身侍卫,那额上的伤疤便是无限忠于主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