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 > 第22章 高薪高位是设计出来的(2)

第22章 高薪高位是设计出来的(2) (第2/2页)

经济学家提醒你

既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就必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要想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收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择业中的“热门”、“冷门”说

苏苏的哥哥刚刚毕业于南京某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去求职。然而,先后递了几十份简历却没有任何结果。不仅如此,和他同专业的学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这一切让很快就面临着高考填志愿的苏苏疑惑不解:计算机不是热门专业吗,为什么会出现求职难的问题?

确实,虽然这几年IT行业看上去十分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都难以找到满意的饭碗。这是因为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顶尖的、高级的专业精英。另外,因为前些年的计算机人才走俏,造成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受到影响。计算机,作为曾经公认的热门专业,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的现象。

与之相比,某西部高校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还有企业策划——甚至有几个大三时就和用人单位签了合同。一位毕业生表示:“当初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并没有特别在意我的专业出身,他们更看重的是我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以外,经过调查,近两年曾被认为供需较小的传统冷门——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近年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到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觉到了冷门专业已经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们冷眼相视;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另据调查,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考生第一志愿就报考了冷门专业。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近几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正是“冷门不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的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经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事关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在近年来,我国越严重的就业形势之下。

我们应该明确,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面对着供求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时,该行业的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如新闻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而与此同时,有些冷门专业却出现了升温的现象,这也是供求规律在起作用。一些冷门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

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