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飘零,情系故土· (第2/2页)
陈西滢是典型的一根筋,为维护台湾的权益费尽心机,“四处拉票”,而台湾方面还责其办事不力,连津贴也不给了。有段时间,陈的一千朋友见他太穷,资助了一笔钱,陈相当羞愧,连连道谢:“太客气了”,“似乎多了点”。
凌叔华对陈西滢相当不满,为了贴补家用,她先后在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等地开过画展,又在英国多所大学做中国书画、中国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专题讲座,甚至到新加坡南洋大学去当了四年教授,1960年又到马来西亚去教书。
1962年,她应邀在巴黎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次画展轰动一时,除她自己的画作外,还展出她个人收藏的名画,如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山、石涛、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名画。法国科学院著名院士安德列·莫罗评价她说:“……她知道怎样运用她的魅力,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国墨,在洁白的画面上,单纯、简洁得几乎无以复加,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抽象的笔法。但看她描绘自然的曲线,又能令人忆起这些花枝和花朵的实体,其实,这是由真实的存在生和传出来的。”
据陈西滢的女儿说,母亲到处工作,“也许是她逃避与父亲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
1970年3月29日,陈西滢在英国去世,凌叔华此时已经辞职在家,与丈夫风雨相伴四十年,从相识相知到相依相离,往事均已成云烟。凌叔华本想葬陈西滢于台湾阳明山,与他的老友胡适、傅斯年、罗家伦做伴。但阳明山公墓要“按号分配”,凌不得不将陈的骨灰存放在伦敦一家殡仪馆十余年,后来将丈夫的骨灰葬在了其老家无锡。
凌叔华晚年时常思念故土,在与巴金、萧乾、冰心等友人的通信中屡屡流露。1985年9月,吴文藻先生不幸谢世,凌叔华远在异国他乡亦写信来安慰冰心,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的心境:“冰心,大作收到,昊文藻治丧委员会来示,十分难过。……人生本来如梦如客,希望你在这苟酷无情的日子里,多想想快乐的往事,目前苦恼,努力忘记它吧!……以前,我每次回国,总是一次比一次朋友少了,好比秋风落叶,一回相见一回稀了。……”
1986年,凌叔华得知自己癌症上身,时日无多,便经常要女儿女婿将她送回北京。1989年12月,凌叔华在女儿女婿陪同下,终于回到了北京,住人石景山医院。
1990年3月25日,她在医院里,在亲朋好友、文艺界新闻界人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祝福中度过九十华诞。4月,凌叔华曾患有的乳腺癌复并转移。5月16日,她从数日的昏迷中醒过来,向亲人和医护人员请求,希望再看看北京城。于是由救护车陪护,凌叔华躺在担架上游览了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北海公园,眺望过白塔后她喃喃地说:“山湖美!柳树美!白塔美!”禁不住潸然泪下。
之后,凌叔华又回到九十年前她出生的地方——史家胡同54号——那28间房子是她的嫁妆,如今已改成史家胡同幼儿园。在曾经的旧宅前,她好像回到了过去,她说:“我母亲帮我做午饭了。”几天后她离开了人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不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