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超越游戏规则 (第2/2页)
有时在电影里看到一些精彩的表演,我会在心里默默跟着演一遍,如果还不过瘾,就回家对着镜子再来一次。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个古怪的习惯,有时哭着哭着会停下来,突然开始笑——那一刻就是有点儿好奇,这样悲伤的时候,笑起来会是怎样的感受?那时完全没有表演的意识,回想起来,倒有点儿像一人分饰两角的游戏。
我印象最深的表演实践是和同学们一起玩Cosplay,演日本漫画《甲贺忍法帖》。当时大学里有个社团,很厉害,自己写剧本和台词,自己化妆、做造型。各校社团还会组织一起演出交流。汇演当天我扮演一个忍者,妆容特色就是把眉毛描到粗得很夸张。同学们有扮蜘蛛的,有扮老太太的,一群人在快餐店里化好妆,然后一起耀武扬威地上街打车。出租车司机一路战战兢兢,不时偷瞄我们几眼,到了目的地,看到满街都是各种奇怪打扮的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我对喜剧也很有兴趣,有机会的话很想尝试《东成西就》类型的风格。最好有一群人带着我一起“玩”,这样更容易“放飞自我”。完全靠自己,我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忌,但是有好玩的对手一起搭戏,一群人一块儿疯,就特别有意思。能演好喜剧的人都很聪明,要用很高级的演技处理细节。让人由衷地笑起来,比让人掉眼泪要难上许多。
拍摄时,我NG最多的状况都是笑场。最怕大家休息时闲聊,一个不小心就聊出了一个笑点……那完了。我和刘烨一起拍《建军大业》时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他扮演的是毛主席,戏份很严肃,可是我总觉得他随时会绷不住笑出声儿来。主席的眼神要在每个同志身上停留一会儿,我心里一直在暗暗喊:“别别别,别看我。”可他居然瞟了我一眼就迅速晃了过去。这让我分了神——“真是太坏了,那么不负责任!”念头一起,我立刻笑场。后来甚至一想到我们的目光快对上,我就忍不住笑场。简直成了一个过不去的坎儿。我和导演提出过能否尽量别让我们俩同框,导演当然不会同意。从此我吸取了教训,拍戏休息时别聊天,就怕遇上那些无可奈何的笑点。
定义未来
如果用年代来区分,我最喜欢拍现代戏。我特别期待出现一个真正高水准的作品,不是说现在没有好戏,但我的期待是出现一部可以重新定义偶像剧的现代戏。用手机来打个比方,虽然我们手里现在握着的小方块机器还叫“手机”,但它已经被重新定义,功能早就远远超过了打电话。
过去的偶像剧大多功能单一,但就算是被认为充满老套狗血桥段的台湾偶像剧,也有让人感动的纯粹的力量。好作品不一定要背负上“讲述人生真谛”的重任,偶像剧市场也还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题材和角度都还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可惜,现在的市场状况往往是,一部《古剑奇谭》火了,“嗖嗖嗖”,一堆古装奇幻剧跟着出炉;《伪装者》火了,“嗖嗖嗖”,屏幕上立刻填满了各种谍战剧。制作方认为“观众喜欢看”,于是一个时期里电视剧的题材总是相似或重复,但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出更多新鲜的东西,需要的只是多一些精雕细琢的耐心。
以前许多演员被批“太土”,拍的剧又被说成“不够洋气”。我们这一拨年轻演员在成长的过程中挨的批评相对还算少,但心里其实一样着急,希望内容可以更多元化一些,制作的各个环节能够进一步专业化,质量可以比宣传更靠谱。我也曾经对一些作品抱以期待,但最后却只能无奈接受一个不那么尽如人意的结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希望和好的制作公司、好的剧本、好的团队合作。与许多制片人和导演见面时,我都会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希望一起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希望我们除了缅怀追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氛围之外,也可以像那批创作者一样,齐心协力“玩”出一点新意。
被动性是演员的职业属性之一。就算在表演时付出了120%的心力,效果也可能因为剪辑等等原因被削减。在外界眼里,我们这批年轻而且有了一些知名度的演员从来不愁资源,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小很有限,特别是在电影方面。机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角色的选择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左右最后的决定。我最重要的标准其实特别简单:自己喜欢。不管其他条件如何诱人,这关过不了,怎么也演不舒服。
《真爱谎言》的导演高林豹,《活色生香》的导演何澍培,《老炮儿》的导演管虎,这几位都给了我极大的启。他们不仅教会我如何去进一步理解角色,也给予了我成为演员的信心。管虎导演曾在媒体面前给过我很高的评价,我想,或许他最初对我也没抱什么期待。就算别人一开始对我没有充分的认可,我也不会介意。印象和事实不一定吻合,彼此都需要时间去进一步了解和磨合。
拍摄《老炮儿》之前,我问了管虎导演一个特别的问题:“你能保护我吗?”我说的“保护”不是保持偶像光环,更不是维持外形上的那些既定印象,而是一种耐心。之前我没有参与过那么大制作的电影,没有和那么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合作过,我希望他不只是把我当作一个有名气、有人气的偶像小生,更不希望我的加入只能为提高话题度“做贡献”。我可以把自己彻底交给他,我相信他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后来他告诉我,因为这个问题,他对我有了些不同的认识。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每一个机会对我来说都是学习的实战。我可以承认自己不够有经验,但不能忍受自己太笨。如果生了没背下台词,或者记不住武打动作的套招之类的情况,我就会特别急,甚至会摔东西,或者干脆跑去边上骂自己:你就那么笨吗?你就做不到吗?其实情绪平复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我知道自己脾气的动静有点儿大,现在也努力压着。我也担心,如果群众演员中正好埋伏着一个狗仔,随手录一条视频放上网去,又是一条“耍大牌”的罪证。可别人又怎么知道其中的前因后果呢?
大家都爱掰扯“偶像”这两个字,很多人都避免往“偶像”上靠,毕竟,被公认为实力派的演员可以自称是偶像派,打趣“靠脸行走江湖”,大家还会觉得那是种范儿;但如果一个被定义为偶像派的演员说自己想成为实力派,有“艺术家”的梦想,好像反而自讨没趣——你有什么?根本什么都没有!
有一段时间我总说自己就是“偶像派”,故意说“脸很重要,我就是靠这个”,这有那么点儿较劲的意味。曾经有人试图纠正我,甚至还有人认真地质疑:“你是不是觉得除了脸之外,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呢?”唉,这样游戏就不好玩儿了。过去对“偶像派”的定义现在还适用吗?就算是偶像派,一辈子就只能死守偶像派吗?我可以转型、成长、改变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应答方式,我之前的许多前辈,包括那些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中流砥柱们,也仍然被这个问题纠缠着。我不认为要刻意用某种方式让观众忘记我的形象,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和拍出真正好的作品,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不能因为听到几句“你不会演戏”的评论,就要铆足了劲儿从外表上甩掉“偶像”的帽子——就算能甩掉,又能在一夜之间变身真正的实力派吗?别人如何定义我,我管不了;辛苦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只为改变别人的看法,我不会开心,也毫无意义。我只在乎如何达到自己的要求,我相信自己没那么差劲,有朝一日,也能成长为一个真正专业的演员。
我期待看到,我们的演员可以真正称霸整个亚洲市场,重振“雷洛探长”时代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们这一代还做不到,那么我希望下一代的演员能够实现。那时候,无论是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还是中国的男演员、女演员,都代表着质量的最高标准,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我希望自己还能保持一点儿心气,喊口号没意义,说理想太空泛,好好拍戏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