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所求() (第2/2页)
母亲静静地看着我不说话,许久之后,才伸手揩拭我眼角的泪,轻声道:“等下到宫门外,好好送送你阿兄罢。”
我抬眼看她:“阿娘不见见他…么?”
母亲淡淡道:“见也可,不见也可。”像是应和她的话一般,高延福躬身从外面进来,悄悄瞥了母亲一眼,又看了看我,欲言又止,听母亲道“有事但说无妨”,才利落地跪下去,朗声道:“庐陵王临别前想见见太后和公主。”
母亲扬起眉:“就这一句?”
高延福道:“庐陵王说,他自知罪孽深重,本该深自愧勉,即刻启程,以赎前罪。只是此去路远,而太后年已高,公主年尚幼,庐陵王放心不下,所以想临别再见一面,聊尽为人子、为人兄之心。”
这绝不是李睿能说出来的话。临别求见,故意说得这样哀切,分明是别有所求。
我的心像是活过来一般,猛地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接着便一下一下,越跳越快。我有些期冀地抬头去看母亲,看见她面上露出些许不忍,却还未即应诺,便抱着她的腿慢慢跪下去,仰面哀求道:“阿娘就见阿兄一面罢。”
母亲终于叹息着点了点头:“叫他们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现在才反应过来太平她便宜爹的名字是李承琮不是李承宗…当时好像还有读者留言来着…我是有多迟钝…总之会改哒_(:зゝ∠)_。
………………………………………好久没我大糖的科普(八卦)了于是来一……………………………
关于“唐无节臣”这个说法,其实很显然是个伪命题,翻开唐人笔记,里面会有各种忠烈、节义、孝节的类目,重臣有著名的张巡(我们不考虑吃人和男女不平等这些话题哈),小人有宁死不做伪证、剖腹明志的安金藏(名字似乎是这个),还有各种忠义的刺客、僚属、士人……
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就和“XX之后无中国”一样,属于不问是不是就先问为什么的类型。
(其实细究历史,哪怕是在万马齐喑的朝代,汉文化的传统,也从未断过,历史的潮流不是一家一姓,或是一人一时所能书写的,历史的踪迹无处不在,证明着它本身,此处不细论)
但是,为什么会有“唐无节臣”这个印象呢?
个人认为,第一是因为唐人尤其是初唐人承自丧乱,对“国家”这个概念尚未深入(翻看唐诗,可见到唐中后期国家荣誉感是越来越强的)。
第二是因为唐人极重家族、世系,因此更多是为自己的小家而轻忽皇室、朝廷。
第三是唐前期皇族内部争斗极多,中后期皇帝废立频繁、藩镇割据严重,各为其主的风尚大行其道,许多人讲究的忠义是为一知己之主公忠义,而非对国家的忠义,所以有这个印象。
第四则是唐人受胡俗影响,对外交流又极多,因此风气相当开放、包容、务实,同时文武尚未完全分家(文武朝服款型基本类似,文武官皆骑马,文人配刀剑、从军、带兵,朝中文武职转换自由),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较之后世盛行,集体类的“国家”并没那么浓。
第五,皇权未有后世那么集中,无法产生强迫症式的效忠认同。
第六,批评唐人无节臣的和批评宋人无干将的许多都是明清文人,借古讽今,缺什么感慨什么。
一家之言,以上。
……………………………………………………………………………………………………………………
感谢:
往事情牵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9-05 00:26:21
ngojay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9-05 07:21:43
木夜夜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9-05 08:47:11
Autun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9-05 08:47:43
读者“明明是个抖M”,灌溉营养液+102016-09-06 00:03:34
读者“杜宇”,灌溉营养液+22016-09-05 19:04:40
读者“呱QAQ”,灌溉营养液+402016-09-05 08: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