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逃奔芒砀山 (第2/2页)
刘邦倒是逃走了,但其私自释放徒役逃走的罪责却难免,于是这一切就都落在了吕雉头上。吕雉独自支撑家庭本就困难,如今不仅要应付时常来家中搜捕刘邦的差役,还要时不时的长途跋涉,给刘邦他们送去衣物和食品,简直苦不堪言。
后来,由于迟迟搜捕不到刘邦,官府干脆将吕雉抓进了大牢。坐牢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不仅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狱卒对于犯人更是动辄呵斥打骂,男子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吕雉这样的女子。
一次,狱卒再次呵斥辱骂吕雉,恰好被与刘邦交好的狱卒任敖撞见。任敖向来敬重刘邦,见状顿时怒火中烧,上去便将那个狱卒给揍了一顿。自此之后,吕雉在狱中的待遇才有所好转。
吕雉虽然在牢中深受折磨,但是面对官府的屡次盘问和审讯,她却始终没有交代刘邦的下落。久而久之,见到从吕雉身上也得不到什么消息,再加上萧何、曹参、任敖等人的搭救,吕雉这才被放了出来。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就在秦二世依旧忙着享乐,赵高忙着揽权,刘邦还在逃亡之际,一支奉命前往渔阳戍边的队伍,因为突遭大雨耽误行程,在队伍行至泗水郡蕲县时发生哗变,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就此爆发。
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起义队伍迅速攻克大泽乡、蕲县等地,而早已对统治者不满的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加入起义队伍,使得起义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各郡县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百姓,也都纷纷杀死各地郡守、郡尉、县令起兵响应,而在原六国故地,更是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纷纷起兵收复故土。
然而,即便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但当使者冒死将叛乱消息送达咸阳时,却被听闻叛乱而恼怒的秦二世给处决了,以至于后来的使者们为了保命,只好编瞎话,说各地起义者不过是些小毛贼,地方官员正在追捕,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胡亥这才满意。
已经被边缘化的李斯眼见秦朝统治即将崩溃,只得冒险劝谏,结果不仅被胡亥训斥了一顿,还被人弹劾说各地起义爆发就是丞相李斯的失职,李斯为求自保只好顺着胡亥的意思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建议应该对各级官员加强监督,如此官员们才能尽心竭力的为君主效命,而君主则可安心享乐。
胡亥闻言大喜,于是对各地官员实行“绩效考核”,以谁收的税多和谁抓捕的罪犯多为标准,来衡量其是否称职。各地官员为了保住官位,更是加大了对百姓的压榨。如此行事,便如火上浇油一般,导致起义规模愈发扩大。
由于胡亥的不重视和火上浇油,导致朝廷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使得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规模越来越大,起义者越来越多,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一时间各地起义又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弥漫。
在芒砀山中的刘邦,自然也得知了各地起义爆发的消息,于是也积极行动了起来。
不久,大量有关刘邦的各种奇闻异事便开始迅速传播,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一日,一群人正在村口闲谈。其中一人说道,“我听说,刘邦在逃入茫荡山中时,曾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前面探路的人不敢走,说要不要换条路。刘邦却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好怕的’,拔剑而上将那拦路白蛇斩为两段,他们这才跑到了芒砀山里。”
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连忙接话,“我也听说了,后来还有人专门跑到刘邦斩蛇的地方去看,结果发现一个老妇人在路边哭泣,便问她为什么哭,老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却被赤帝之子杀了’。当时大家都以为老妇人是在编故事,说话就要上前打她,谁知那老妇人却突然不见了,吓的那些人连滚带爬的跑回来了。”
这时 ,另一个老者也慢慢悠悠的说道,“你们还别说,这刘邦身上确实有龙气,当初刘邦当亭长时,就经常去王媪、武负的店里去赊账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店里睡觉,当时不少人都看到刘邦身上有龙的迹象,而且每次刘邦去喝酒,那店里的生意都比平时要好很多,后来在年底结账时,王媪、武负都没敢要他的钱。”
紧接着又有人说道,“我听说,皇帝陛下当时之所以老是到东边来巡游,就是因为发现‘东南有龙气’,这才跑来镇压的。”
“我还听说,刘邦就不是他爹生的,是一条龙趴在他娘身上,这才生下了他”,另一个小伙子连忙说道。
这时,其中一个人颇有些神秘的说道,“可不是吗,你们也听说了吧,刘邦的老婆还经常偷偷给他送吃的和穿的呢,你们说,芒砀山那么大,为啥每次他老婆都能找到他?”
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顿时异口同声的问道,“为什么?”
那人笑了笑说道,“还不是因为他身上的龙气,听说刘邦头顶上一直有一朵云彩,里面有龙的影子,他老婆每次都是按照云的方位去找他的,所以才能一找一个准。”
……
虽然不知道关于刘邦的这些传闻源头是哪里,但在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恐怖传播速度下,关于他的奇闻异事不仅很快便传遍了丰沛地区,而且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不少人都自然脑补出了刘邦身上曾出现过的一些“异象”。
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不仅刘邦的形象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逐渐被当地人所神化,更有不少人因为这种传言,纷纷跑到芒砀山中投奔刘邦。结果,没用多少时间,刘邦的队伍便发展到了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