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19章 慈禧(九)两派相争

第19章 慈禧(九)两派相争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封建历史女权人!

公元 1889 年,大婚亲政之后的光绪皇帝,开始逐渐掌握朝政大权,但他的后宫生活却依然受到慈禧太后的严密监控。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慈禧的眼睛,她对光绪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而在前朝政事方面,慈禧更是精心策划,安排了自己的心腹大臣组成了一套强大的班子,将所有重要事务牢牢掌控在手。这些人都是慈禧信任的臣子,他们忠诚于慈禧,而非光绪皇帝。

他们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操纵着国家大事。光绪虽然亲政,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权力和抱负。

光绪皇帝,每日除去例行向慈禧太后汇报,请安之外,实质上大多时候,仅仅履行着签字盖章的形式性义务。诸多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基本上皆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的强势干预,使得光绪皇帝在朝政处理上的话语权,极为有限。

即便在亲政之后,光绪皇帝的处境,也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甚至,受到的管束相较亲政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犹如被束缚在金丝笼中的鸟儿,虽有翱翔之志,却难以挣脱那无形的枷锁。

在这段备受压抑的时光里,心有壮志的光绪皇帝,凭借着参与朝政的些许机会,努力开启自己对世界的全新认知。在他探索的过程中,日本的明治维新,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这让光绪皇帝看到了变革的可能与希望。他或许曾无数次在心中设想,如果清朝也能如日本一般,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是否也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走向富强昌盛之路。然而,在当时清朝封建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下,光绪皇帝的改革之路,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

于是乎,光绪皇帝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期望,也渴望能够借鉴类似于明治维新,这类具有开创性和变革性的变法举措。他深知,唯有如此,方有可能改变此刻大清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状况,让这个古老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身处权力核心,却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如同被缚住了手脚的勇士,根本没有办法将自己那宏伟的理想抱负,真正付诸实践。他空有一腔热血,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更令光绪皇帝倍感痛苦和难受的是,在这艰难的时刻,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也于 1891 年溘然离世。

醇亲王奕譞生前,虽在权力场中,行事谨慎,但对光绪皇帝始终怀着深厚的父爱与关切。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给予光绪皇帝,些许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可如今,这位至亲之人的离去,让光绪皇帝失去了一份,来自血缘的温暖与依靠。日后,这位最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强力支持的外援,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这对于光绪皇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其在困境中愈发孤立无援,改革之路也愈发崎岖坎坷。

在此期间,作为高高在上的天子,光绪皇帝却始终无法掌握实权,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他只能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朝中的风起云涌,官员们的尔虞我诈,以及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

尽管如此,光绪帝仍然心系天下,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然而,由于没有实际的决策权,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各种问题逐渐恶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对于这位年轻而有抱负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不过,尽管傀儡皇帝没有实际权力,但他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这一点让那些不属于慈禧派系,保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们,感到一丝希望和期待。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或许还有机会改变现状,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因此,这些中立官员,开始暗中追随光绪帝,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

同时,还有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官员,他们对慈禧的统治深感不满,渴望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官员看到了光绪帝身上的潜力,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皇帝的力量,才能打破现有的僵局,实现国家的复兴。

于是,他们纷纷加入到光绪帝的阵营中,成为他的忠实支持者。慢慢地,以光绪帝为首的皇帝派系开始崭露头角。这个派系由那些心怀救国之志的官员组成,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策划着如何推翻慈禧的统治,恢复皇帝的权威。

然而,由于慈禧的严密监控和强大势力,这个皇帝派系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必须小心翼翼行事,避免被发现并遭受严厉惩罚。但是,他们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 1894 年,风云突变,随着日本在朝鲜半岛大肆用兵,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光绪帝闻此讯息,深感不安,内心忧虑重重。他深知日本的此番举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防微杜渐,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宁,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书,言辞恳切,命令相关部门务必积极备战,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可是,那些手下握着实权的大臣,诸如李鸿章等人,他们的内心里,还是迫切希望,能够再次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他们看来,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过于巨大,而谈判或许能够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化解危机。因此,对于光绪皇帝那一道道坚决果断的备战命令,他们基本都选择了阳奉阴违,表面上唯唯诺诺地应承,背地里却依旧我行我素,并未真正付诸行动。

而此时的慈禧太后一干人等,全然不顾国家面临的危机,在忙着张罗慈禧即将到来的六十岁寿辰。为了这场盛大的庆典,他们在颐和园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装饰布置,力求奢华至极。

甚至,就连原本用于海军建设和发展的军费,都被肆意挪用,致使海军装备,无法及时更新,战斗力大打折扣。这种种荒唐的行径,无疑是在国家安危的关键时刻,给了国防力量沉重的一击,也让清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更加捉襟见肘,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公元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袭击中国北洋水师。这次突袭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愤怒的情绪,迅速蔓延。

面对日本的侵略挑衅,清朝政府内部主战派的声音,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必须坚决回击日本的侵略行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而光绪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感受到了民众的强烈意愿和压力。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光绪皇帝决定顺应民意,发布了宣战诏书。这份诏书向全国人民表明了,清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坚决态度,并号召全体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

宣战诏书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支持朝廷的决策,愿意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军队也积极备战,准备与日军一决高下。同时,国内的舆论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然而,尽管宣战诏书表达了清政府的决心,但要真正战胜强大的日本军队,并非易事。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军队装备落后,指挥系统混乱等。但无论如何,宣战诏书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已经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道路,这将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起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慈禧太后的态度,确实呈现出主战的倾向。要知道,当时的舆论呼声极高,民众对于外敌的入侵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朝廷采取强硬的对抗措施。在这样汹涌澎湃的舆论浪潮冲击下,慈禧太后不得不暂且表现出主战的姿态。

所以,光绪皇帝主战的策略,在这样的形势下,能够较为顺利且较快地推行下去。光绪皇帝满怀壮志,一心想要通过武力抵御外敌,扞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积极调动各方资源,筹备军事力量,制定战略部署。

可是,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慈禧太后一心期盼着自己的六十大寿能够圆满,隆重地举办。对于她而言,这六十大寿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彰显其权威和地位的重要时刻。她渴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切都能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的瑕疵和干扰。

她的心里,就迫切地希望能快速解决这场战争。毕竟,战争的持续,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这无疑会对她筹备六十大寿的计划,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那么,慈禧太后的这一夙愿。靠打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战争的不确定性太大,胜负难料,而且战争的长期持续,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慈禧太后的内心,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和议,来解决争端。

她手下的那些重臣,也深谙其中的门道。这些重臣们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对于慈禧太后的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彻。他们明白,迎合慈禧太后的意愿,主张谈判和议,才是保住自己地位和利益的明智之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