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进农具,兴修水利 (第2/2页)
而改良后的镰刀缩小了刀片宽度和厚度,使其更加锋利和轻便,轻松省力。同时,改进了手柄的长度和材质,将原来的直柄改为曲柄,使其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在地里的试验数据证明,收割速度提升了约30%,让收割更加高效,节省了农民的体力和劳动时间。
多功能耙和新型镰刀的出现,再次在蜀国农村地区引起了轰动。农民们纷纷尝试使用,发现使用起来更加轻松省力,劳动效率更高。
王志伟安排8名农具司技术官员到各地培训、使用新型农具,传授维护保养知识,建立农具使用情况的跟踪机制,定期收集农民使用的反馈意见,不断对农具进行优化升级,创新发展。
为了保证农具的生产质量和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农业生产和市场贸易需要,王志伟下令在农业部设立农具制造厂,由农具司负责管理,大规模生产新型农具,确保供应充足。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改进农具的同时,王志伟同步推进兴修水利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向当地百姓了解气候、降水等水文情况,制定水利工程规划。
对原有的灌溉水车进行改良,提高了灌溉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试验数据证明,水车改良后,每亩地的灌溉时间缩短了20%。
利用枯水期对已有的蜀江堰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其灌溉和防洪能力。将民江水引入民江东岸干旱地区,解决了民江东岸长期干旱,望江兴叹的问题,使千年旱地变成了沃土。
汉中地区受制于降水分布不均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山区和丘陵因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王志伟在实地勘察中发现,汉中山区虽然地势陡峭,但仍有不少溪流和山泉可以利用。他因地制宜,在干旱地区建设灌溉渠道、水库和蓄水池,收集和储存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并提倡使用滴灌、渗灌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当地百姓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改善当地的灌溉条件。
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汉中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这些工程至今都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汉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山区修筑堤坝和水库,调节灌溉用水,解决农村缺水问题;减轻洪水对农村和县城的破坏。
随着新型农具的广泛应用和兴修水利工程,蜀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农业发展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贸易市场更加活跃,国库收入成倍增长,国家也因此更加繁荣富强,这是一年之后的改革效果。
王志伟的功绩受到蜀国百姓的赞誉,他发明或改进的农具都冠与诸葛之名,如诸葛犁、诸葛耙,诸葛镰。
刘禅对王志伟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册封他为\农器之圣\。而王志伟则谦虚地表示,这是农具司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将继续致力于农具的改进和创新,为蜀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