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善导大师简介5 (第2/2页)
比如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此话相信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都听过。这就是受了禅宗的影响,包含有禅宗的理念。以此为理论依据修行,需要达到息率凝心、心无二念之标准。这不是指导绝大多数妄想纷飞的普通根器的凡夫去修行的好办法。扪心自问,一万个人在念佛的时候,笔者相信最起码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嘴里念着弥陀,他的心是散乱的!有几人能达到够制心一处?因此,若按这句话分析净土法门,则不是站在善导师的立场上,则绝大部分妄念凡夫都感觉制心一处太难,口念弥陀心不散乱实在太难,于是心生退转,修行则得不到利益。如果信了此话,便不是善导思想指导的净土法门,那基本上十有八九都会就打退堂鼓。
最初接触到上面的观点,笔者心生大疑惑,内心突感十分茫然!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是研究老法师的理论直理解为:念佛要达到要制心一处的标准,应当达到口念弥陀心不散乱的标准,起码要达到念佛功夫成片的标往生才有把握,甚至要达到事一心不乱乃至理一心不乱的标准。但是,善导大师的观点让笔者震撼了!这个理念,与老法师讲的不同!
善导大师弥陀化身,他的着作绝对不会有错,那么后世净土行人,会不会错解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
笔者心生疑惑,抱着姑且把这理论从头至尾读完、看完,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其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何处?一直以来,笔者都认定是老法师不是普通人,他老人家讲的内容不会错!事实上,老法师讲的也没错,只不过,他所介绍的法门理论,是否适合像我这样的中下根器之人呢?这个问题,笔者从来未曾考虑过,但此时脑海之中则升起此疑问。既然如此,虽然心生疑惑,甚至略有烦恼,姑且耐心研读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且待学习完结,再看究竟。
直至笔者全文研读了两遍之后,自己欣然接受了善导思想,接受了五部九卷,并且觉得十分有必要,将善导思想与大众做详细分享。大家先莫烦恼,且耐心往下看。
善导思想对于许多之前笔者认为理应如是的观点和现象,提出了不同意见。例如,很多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居士,对于往生净土设置了一些条件,设置了许多标准。如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做不到,起码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之状态如果几天达不到,那就努力做到几个小时功夫成片:几个小时不能功夫成片,哪怕几分钟做到功夫成片:几分钟功夫成片达不到,哪怕几秒钟达到功夫成品……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有可能就往生不定。
这标准一立,门槛一设,学习者就觉得难,不容易做到,十分难做到。一直都听说净土法门是超生死脱苦海的易行道,现在看来,即便是易行道,也是一句话三个字-一太难了!心中完全没把握,自然而然便心生退转。
大家是否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十几年来,笔者就是这个感受,学佛太难了,净土法门也好难。对照自己,不要说一心不乱我做不到,即便是功夫成片,我也做不到!按照这些理论去指导修行,必须达到这些标准。那关键是,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没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怎么办呢?
如果依旨善导大师的思想去指导自己平时的净业修行,则没有这些障碍。或者有人读到此处,会斥责笔者胡说八道。非也非也,且听我娓娓道来。我非盲从之人,若欲接受判断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则先判断其是否正确,是否如理如法?佛陀涅盘前,给后世佛学子弟留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此“四依法”乃世所公认,无有质疑。一个理论是解读弥陀化身、唐代大德的着作,另一个理论是举世敬仰、当世圣僧亲口诉说,然二人之学说有不同之处。如何取舍?
既然解读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理念与我十多年所学之理念有不吻合之处,我不知道该依旨谁的理论。那么,我便暂时放弃“人”的观点,我“依法”而行!“法”在何处?法在经典之中。何为经典?佛陀讲的是经,祖师讲的是论,皆为经典。佛陀讲的经,与净土行业直接相关有《净土三经》。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属于论。此公认之经典。除佛陀、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之外,善导大师乃净士宗开宗立派之祖师,他的话亦是经典。且他是唐代中国人,其着作是中文,不存在翻译,善导大师的原作,于净土法门之修行,绝对不会有任何争议。后续在研读《观经四帖疏》时,我则越看越生欢喜心,越看越觉得法喜充满,越看越觉得压在身上的大石头一点一点的在被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