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林末,吾已经等了你九百年(中秋快乐)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选择关圣帝君,被全班同学嘲笑!
畏惧死亡,是生物的必然。
畜生畏惧死亡,是出于生理上的恐惧。
人类畏惧死亡,却更多是思想上的恐惧。
一旦想到意识消亡,此后的千年万年,亘古永恒的时间长河中,都不再与自己的意识有丝毫关联,心中如何不惧?
林末自然也不能免俗,特别是在他所学当中,三教都将生死看成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如果无法超脱生死,又如何能成为圣贤?
孔子对生死的看法是:“未知生焉知死?”林末知道其中必有深意,可惜其中说得太过大概,他实在难以从中找到超脱生死之道。
不过这段在溶洞中的日子,林末阅读易经,读到其中一句:
「天地之大德曰生。」
顿时拨云见月。
林末含笑答道:
“人有生死念头,本是从生命根上带来,而生生乃是天地神人之大道,只要顺应天道,活在当下,就已是超脱生死。”
“活在当下......”那醇厚嗓音喃喃道,一阵沉吟之后,忽然笑道:
“好个活在当下!”
“那么吾且再问你:”
“——天地有大道,得之可成圣,有先儒解‘格物’为格天地之中一草一木,皆有其理,如此做法可成圣乎?”
林末不假思索回道:“不可。”
“为何不可?”
林末答:“所谓‘一草一木皆有其理’,如何去格?且就算可以格得,但天地之间事物无穷无尽,如何格得尽?”
之所以有此感悟,却是因为林末想到自己,曾经对着竹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想要格出竹子当中的道理,结果道理没有格出,自己反倒饿病了,从那之后他就对“格物致知”抱有怀疑的态度。
不过后来来到龙场,在学习田间劳动的过程中,林末倒是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正如他在种地实践当中总结出的经验,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然也称得上一种知识,或者说是道理,所以格物致知也是正确的学说,通过实践来格物,从实践当中总结经验道理,是谓格物致知。
不过这样格出来的道理,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得出的个别规律,难以达成大道。
所以林末才会有此一答,天下万物,如何去格?如何格得尽?
那醇厚嗓音再度问道:“那么你认为,格物致知不可得大道?”
林末答:“格物致知可得大道,不过求理于外物者,误也。格物之功,应只在心上做,正所谓莫向外求!”
那醇厚声音追问:“世间万物之理,都从心里去寻找,岂能穷尽?”
林末不假思索答道:“心即是理。”
“心即是理?”
“当然!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如此一来,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林末流畅作答。
“心乃情欲,理乃天理,合该存天理而人欲,心与理又岂能混为一谈!?”那醇厚嗓音疾声质问。
“误也!心理岂可二分?!”林末也讲到兴头上,高声说道:
“世人将心与理二分,便是内外不统一,表面一套暗里一套,如那春秋五霸抵御外族,貌似遵从周室,实则各有私心,如此看在百姓眼中,当然做得在理,可却看不到不合理的私心,所以周室分崩离析,所谓五霸也得到了理所应当的结局,病死饿死者皆有之。如此便是心理二分的病痛!要除此病痛,唯有莫向外求,心理合一!”
“好一个心理合一!”
那醇厚嗓音冷哼一声,威严语气中似是带着不满道:
“那吾且问你,心是何心,理是何理!”
林末答:“心乃人心,人心即天心。理乃天理,天理即人理。”
醇厚嗓音并没有放过林末,继续逼问道:
“什么人心天心,吾只知三教言心,儒家说情欲,道家说自然,佛家说八识,你这人心所谓何物?如何寻之?莫不是你杜撰出来?”
林末洒然一笑:“人心,人人生而有之,可谓良知之心,无须去寻。”
说到此处,林末收敛笑容,神情认真:“想见它时,只须扪心自问!”
咔嚓!!!
一道惊雷响彻夜空,亮白的闪电划过,把阴暗潮湿的龙场溶洞映得雪亮。
哗啦哗啦哗啦!
大雨毫无征兆地狂泄不止,仿佛天上被捅了一个窟窿。
那醇厚嗓音再次响起于溶洞之中。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即是理,大善!”
借着闪电亮光,林末看到一位高大儒士背对而立,随着他的视线接触,缓缓转过身来。
林末顿时一惊,这位儒士不正是他在英灵殿第三层看到过的,王阳明的英灵形象吗?!
儒士面对林末,嗓声醇厚说道:“林末,吾已经等了你九百年,今日良知二字从你口中而出,我只觉通体痛快,很好,很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