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道法治 (第2/2页)
法也就没了公平。
没有公平的法越普越乱。
法家注定无法独领风骚,因为法本质上就是工具。
法体现的是人类离道的远近。
《天论》高明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去回答那些无法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阐述自己对于天道比柳宗元更为优秀的理解。
刘禹锡的意思是:“但凡有形的东西都不是全能的。
“天,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人,万物之灵长。
“有些事天能干可人干不了,也有些事人能干可天干不了,所以说,天和人各有所长。
“天的规律是生养万物,它能使万物强壮,也能使万物衰弱;
“人不一样,人是依法治为核心的,要明辨是非。
......
\人比天强在哪儿呢?就强在法。
“在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氛围里,是非明确,赏罚也明确。
“如果依法受赏,就算你已经高官厚禄不在乎那点儿小钱,你也理直气壮地接受奖励,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赏;
“如果你做了坏事,就算是对你抄家灭门,你也得认,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坏事,必然就要受罚”。
刘禹锡的天是有形的。
或者说他把《天问》说不清的问题具体讲明白了。
尽管这只是他的理解。
他并没有探讨形而上的东西,并没有回答遂古传道的问题,
但他传了他理解的道。
他传的道分为《天论》上中下三部分;
其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的天尽管有形,但里面含有自然天道在其中;
对于人而言,无法理解无形的事物,尽管有形化后就不能和无形的道完全等同,但这就是人类不能逾越的局限。
自然天道和神灵天道对应,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话,认识自然,掌握规律,就可以“天与人交相胜”。
比如小船不抗风浪,造大船就会好些。
至于后来儒家继续发展德治,发展人的伦理为人生幸福的根本的方向,其采用的道路却偏向礼治,礼治上升到礼法,变成礼制,其实有些是儒家没落的体现了;
就如后期的基督教只会讲些夫妻之道,男女相爱,而其他军政法理,社会发展,大是大非都插不上嘴一样。
诚然道德礼法也是法的一部分,就如婚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是,天问,是向生之道;
礼教,是取死之学。
因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起源与保障都在于天。
故天是人心灵终极安息之所,是欢喜快乐的动力之源。
道德,是约束,也是保障。
偏离天道的,是恶,是不法。
恶展现,法兴起。
法以明文揭示人的行为的对错。
当文明兴起,或者说有史以来,法就是累积递增的愈发庞大。
这是好事,说明有圭臬指导人生;
也是坏事,暗示人类罪恶增多。
进一步说,文明本就在罪恶之上兴起。这个具体说起来比《天问》还难。
简单的说,无为才是正道,有为已经堕落了。
那么懒人是不是符合无为而治呢?
懒人是指不劳而获,不是正道。
有些隐者反而是正道。
隐者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风云考虑阴阳两隔,屈原现在未必对《天问》再感兴趣,也没有追问他这件事。
他作为矛盾的活人,还是停止不了思考。
人生是简单的,就是正直与乖僻,是否向天为公的选择。
人生也是复杂的,因为路上总是坑坑洼洼,或深渊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