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 第126章 土木堡(一)

第126章 土木堡(一) (第2/2页)

洪武,朱元璋本来火都要喷出来了,一听天幕这样介绍自己的高瞻远瞩,总算稍微压下一丝火气。

唉,所幸后世还是知道咱的英明神武的。他对元朝多痛恨啊,要咬牙承认元朝正统,他心中也是权衡许久的。

……

【朱元璋开国以后,便陆续对蒙古发动13次北伐战争,到1398年去世的时候,基本完成战略目标,把成建制的北元打成四分五裂,再也不敢有入主中原的念头。

后来朱棣上位,他把首都迁到北京,亲自坐镇边疆一线,五次亲征蒙古,把分裂的蒙\/古势力彻底打成游击队。

朱棣最牛逼的是他还把蒙古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有一些小国家,等朱棣把蒙古打成游击队以后,便把蒙古部落纳入朝贡体系,让他们每年在固定时间、走固定的道路,带着土特产进京拜见皇帝。

做为回报,皇帝得大把撒钱,价值往往是土特产的数倍到十倍。而蒙古人要么把皇帝的赏赐带回草原,要么在北京变卖,购买布匹、食盐、铁锅等急需用品。

这项生意,谁都不亏。

当初打仗的时候,明朝封锁边境,对蒙古搞贸易战,什么东西都进不来草原,而草原上又什么都不能生产,蒙古人都穷疯了。

现在只要认明朝做大哥,很快进入小康社会。

明朝不过花点钱,就能让蒙古跪下唱征服,何乐而不为?

时间久了,蒙古被明朝经济捆绑住,再也离不开了,朝贡体系才算成了。

虽然有点波折,但手段还算成功。】

(judy探头)

(经济控制文化输出)

(宋:花点,花点好啊)

(美帝:这套我熟)

(怎么感觉也有点毛熊的影子)

(这不就类似马\/歇\/尔计划?)

(但是朱棣花的太多了)

——————

宋,某些皇帝十分不服气:怎么着,没了大宋这期播不下去了怎么地?!

凭啥我大宋花钱后人追着骂,那明朝花钱就成了好手段了?

这心眼是不是偏到没边了,是不是!

……

洪武,朱元璋神色复杂。

想不到老四还能有这个能耐。

就是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吧!

不知道他爹早年怎么穷过来的啊,竟然数倍到十倍的往外花啊……

老朱心疼自家钱财的同时,又对后人的话产生了一些疑问。

往外撒钱竟然还是做对了?

……

永乐,朱棣也憋着气呢,81年,就是之前提到的朱祁镇在位时期吧。

这王八玩意儿到底干了什么,朱棣压着火听,没想到天幕没有直入主题,反而陆续点名了他爹和他。

看来这套手段还是有点可行的,甚至后世的国家也用过?

后人还嫌他花的太多,朱棣有些小委屈了。

之前就被儿子和朝臣念叨,现在后人也来念叨他了,怎么回事啊,后人你们不应该站在朕这一头吗。朕还是不是你们殷殷垂念的永乐大帝了!

……

汉,刘彻听的津津有味。

这种观点倒是有趣。不过前提是自家的东西得比别人家的好,还得有能力围住别人,让别人不得不接受这种形势。

贸易\/战,这种Z争倒是高明。

桑弘羊听的眼睛发亮,把贸易用来做为武器,和管仲的想法倒是有些相似,让他灵感迸发……

在春秋管仲的治国思想体系中,有一个核心的“以商止战”理念。

这种“以商止战”的理念,就是与诸侯国贸易时,运用商贸战略,并以军事威慑力维持均衡为手段,以削弱敌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春秋时,齐国和鲁国地势接壤,当时齐国和鲁国都盛产丝绸,齐国的丝织品被称为“齐纨”,而鲁国的丝织品称为“鲁缟”。

齐鲁两国国力并不悬殊,为削弱鲁国,齐桓公问计于管仲。

管仲一纸政令通告全国,齐国自产的丝织品不再穿了,改穿鲁国产的丝织品。

这消息传开,有敏锐嗅觉的商贾开始大肆收购鲁缟。

原有的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剧增的需求,鲁国人看见有利可图,便纷纷改行从事鲁缟的相关生产,种粮大为减少。

时隔一年,管仲下令不再购买鲁缟并且同时提高齐国对外输出的粮食价格。

缺粮的鲁国人只能向齐国购粮,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苦不堪言,经济迅速衰退,国力衰败。

管仲对于这方面可谓是得心应手。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能获得成功,就向管仲请教办法。

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

于是,楚国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

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

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后世明朝对蒙古的行为与之倒有些相似,那蒙古资源匮乏,日常用具都要仰赖明朝,打又打不过,因此不得不屈服于明朝。

如今的大汉对匈奴是有优势的,若是略施计谋……

桑弘羊越想越激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