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老李的自由 > 反本四独复

反本四独复 (第2/2页)

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来走到半路时,一位骑马的白发老人向她讨水饮马。春英欣然答应,奇怪的是那马只喝前桶不喝后桶,且一桶不够还要再喝一桶。春英毫无厌烦之意,她的至诚之心感动了老人。老人悄然告诉春英:“我乃白衣大仙,久闻姑娘贤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随即赠给春英一条金丝神鞭,并嘱咐她:“将这神鞭放在瓮中,只要在瓮里轻轻一晃,瓮水即满,且永不干涸,但千万不可将其拿出瓮外,切记!切记!”春英千恩万谢,白衣大仙顿时飘然无踪。

春英回家后,依照仙嘱,果然灵验。从此,她自己不用再去老远挑水,全村乡亲也跟着沾光。春英名声大震,可婆婆和小姑却大为不满,一来怪她多管闲事,讨厌每天家家户户到她家挑水;二来嫌这水瓮中的水似乎永远没有完的时候,使得春英从此不像过去那般辛苦。于是,她们借口让春英回门探亲支走了她,临走时春英再三叮咛不要动瓮中的鞭子。然而,她走后,小姑故意将神鞭提了出来扔掉,谁知这一提,水瓮中顿时大水喷涌而出,转眼之间就淹没了整个古唐村。

此时此刻,婆婆和小姑才后悔不该不听春英的话。早晨出门还未来得及梳好头发的春英,闻讯直奔婆家,见水患成灾已不可收拾,便奋然向瓮上坐去。从此,水流变缓,成为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而柳春英也坐化成仙,再没有离开这个水瓮。如今水母楼第一层所铸铜像,正是她坐上水瓮的一瞬。

张郎与中流砥柱小石塔

传说北宋初年,兵荒马乱又遇大旱,南北河两地乡民为了争夺晋水发生械斗,官府出面调停。调停的办法是在泉边放置一口大油锅,油沸后锅中放置十枚铜钱,以示十股泉水,南北两方乡民各出一名代表,当众赤手捞取铜钱,捞一枚算一股。北河花塔村人张某表现最为出色,最后干脆跳入油锅才捞够七枚,当即壮烈牺牲。

他的行为成为历史佳话,后人为纪念张郎,将他的遗体埋在难老泉源头,并雕刻小石塔题“中流砥柱”以作纪念。

圣母殿与邑姜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邑姜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女性,被誉为“胎教之母”。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意思是说,邑姜在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时不东倒西歪,坐着时端正严肃,说笑时不喧闹,独处时不随地蹲坐,有脾气时也不随便乱骂人。虽然做到这几点并不困难,但坚持这样做十个月并非易事,而邑姜偏偏做到了。由此可见,邑姜是有史可考的“胎教之母”。

邑姜培养出来的周成王也不负她的期望,成为我国历史上公认的明君之一,“成康之治”就发端于周成王治国期间。成王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成王将唐地封给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也很优秀,遵循古法治国,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世人广泛称赞。更重要的是,唐叔虞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治国理念,并在迁居到晋水旁后,更改国号为“晋”,因此,唐叔虞也成为晋国立国君主和三晋文化的创立者。

“剪桐封弟”的故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迎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后来邑姜生下周成王及其弟姬虞。成王年幼时曾与叔虞玩耍,削桐叶为珪,交给叔虞并说道:“以此封若”,史官听到后,请求成王择日立叔虞。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就把叔虞封到了唐地(今天的山西),这便是着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叔虞励精图治,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便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随之改名为“晋王祠”。

孔子曰:君子博学以文,约束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