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吃的又多又快迟早要吐出来 (第2/2页)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它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很多地方官吏的俸禄都非常低。
即《后汉书》中所说的“薄吏禄以丰军用”。
但在秦朝统一以后,中原战事消弭,官员俸禄低的现象却没有得到改善。
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人们想象中的安宁与太平并没有到来,外部的战争将新一轮的压力传递回了秦朝内部。
官吏的待遇没有提高,工作量却大大增加。
比如里耶秦简中的《迁陵吏志》中记载,吏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其十人?(徭)使,今见十八人。
官啬夫十人,其二人缺,三人?(徭)使,今见五人。
……
长吏三人,其二人缺,今见一人。
凡见吏五十一人。
令史,啬夫,官佐,长史等职位严重缺员,所以秦朝建立以后,基层管理人员缺员却是一个一直处于待解决的情况。
在没有完善的官僚选拔机制跟民间教育体系时,朝廷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找到素质合格、能力合格的人管理地方。
为了弥补基层官员的空缺,根据岳麓秦简中的记载,秦王朝就把以前犯过错的,戴罪的官员放出来,让他们去各地任职。
而我们上面说的徭使,指的是因为公务而需要出差的行为。
因为秦朝的徭役太多太重了,所以这些官吏们也要去干活。
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需要常徭咸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各地的基层官吏不够用,所以一个官吏一般就需要负责很多职务。
而与微薄的收入、大量的工作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国对官员严苛的管理政策。
在秦朝,官员管的马没有及时卸件要受罚,管的牛羊生崽不够多要受罚,管的粮仓里发现老鼠洞也要受罚。
再加上连带责任,一人受罚牵动数级,这就导致官吏们人人自危。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官吏们更加难以出色的成绩完成管理国家的任务。
于是吏治开始败坏,腐败滋生,官吏们开始想方设法钻空子逃避监察,从别处捞取财富,维持生活。
就比如吴中的项梁,他早年因为杀了人才逃到吴中,最后不仅没有被抓起来依法处置,反而还可以凭借自身的声望在当地主持徭役、丧事等。
还有楚地的旧贵族经常叛乱,同时也有一大堆盗匪到处打劫。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初期之时,异姓诸侯王中的长沙王吴芮,他是秦朝的番县县令。
因为在秦末时期组织自己的保安队,到处去处理盗匪,最后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跟后来的淮南王英布一起,率众响应起义。
秦朝的严苛政策让官吏们对秦不怀忠心,同时吏治的败坏又让他们跟百姓走向了对立。
最终,百姓奋起,杀官吏而反秦,而这些官吏们则摇身一变,也喊着“苦秦久矣”的口号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甚至有些占山为王,直接成为了这些反秦武装的领导者。
这是秦朝走向灭亡的第三个原因。
然后是原六国的贵族。
秦灭六国之后,原本的六国贵族失去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只能流落民间苟且求存。
比如楚国的王族熊心就变成了一个放羊人。
当时的秦末时期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对于楚国人来说,秦国是无耻至极的背叛者。
曾经两国结成盟约,一起以蛮夷的身份对抗中原,可秦国最后却用最卑鄙、最无耻的计谋哄骗楚国的国君,最后把楚怀王关在了咸阳,直至死亡。
在楚灭亡一战中,楚将项燕带领着全楚将士与六十万秦军周旋,相持一年,最后壮烈身死。
因此楚人憎秦入骨,楚欲秦亡,死不旋踵。
这种以灭秦为己任的精神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被灭国的贵族。
比如那位给秦始皇送去天降铁锤的张良,他就是把志向付诸实践的典型。
而六国之中,楚国疆域最大,百姓最多,力量最强,对秦人的恨最刻骨。
同样的,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只有楚国打出了出色而有效的抵抗。
所以六国之人都愿意在灭秦的阵营中推楚人为盟主,这也是“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一呼百应,“张楚”一出,天下归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的项梁起兵后,身为楚将项燕后人的身份也为他吸引了大量的部众。
在六国铺天盖地的复辟浪潮中,楚王、齐王、魏王,一个个六国贵族后裔被拥立为新王。
至此,六国复生,战国时代死灰复燃。
这是秦朝走向灭亡的第四个原因。」
秦朝的官员过的也挺惨。
一份俸禄干好几份的事。
吏员百三人,凡见吏五十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基层的官吏需要一百多人,结果只有五十一个人?
缺了一半!?
官员缺这么多,那底下的各个郡县,岂不是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管不过来……
还把犯罪的人放出来当官!
秦朝是根本就没想过启用一些六国的人啊。
这样的话,能有多少官员是好的,百姓们被压迫、被欺辱,也只能受着。
那些官员既没空管他们,也喜欢从百姓身上捞取财富。
众人想到这儿,可怜那时的人们生活过的那般辛苦。
跟他们比起来,自己如今的日子也是好上了不少。
这就是投影说的比比心理更健康?
投影一说到楚怀王,早期楚地的百姓们反应较为激烈。
那个楚怀王不算!
熊心才是他们的楚怀王!
这部分百姓们在心中呐喊。
他们才不承认那个被秦国骗的团团转的国君是他们家的。
这个后来被项梁拥立的才是他们承认的楚怀王。
他们楚国啊,就要跟秦国重新比一比!
看看这最后胜利的到底是他秦国,还是他们的楚国。
看吧,这最后灭了秦的,还得是他们楚国人,也只能是他们楚国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喊的那是个响亮。
喊出来了,自然要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