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虽远必诛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大宛还打不打呢?长安的大臣们对于远征大宛一事吵作一团,毕竟李广利还在敦煌种地。
打吧,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汉朝这边还要损兵折将。
而且现在的匈奴在乌师庐的带领下打了一场胜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卷土重来,他年龄小,能力强,如果放任乌师庐成长起来,或许又会成为下一个冒顿单于。
但刘彻的回答是打。”
站在刘彻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征服不了,那其他国家岂不是要更加轻视汉朝。
如果得不到大宛的好马,其他的国家也会有样学样,更加怠慢汉朝的使者。
汉朝最后只会得到所有国家的耻笑。
最重要的是,他们轻视汉朝,转而支持匈奴,这是对汉朝极为不利的情况。
幸好,最坏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乌师庐在赵破奴被俘的第二年(102)突然病逝。
下一任单于是乌师庐的叔叔,但他只当了一年单于就没了(101)。
再下一任,也是乌师庐的叔叔,上一任的弟弟,且(ju)鞮侯单于。
“匈奴短时间内多次更换单于,内部陷入混乱,让汉朝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宛身上。
刘彻处罚了所有反对征讨大宛的大臣,随后大赦囚犯、盗寇,征发各郡国的不良少年跟边郡的骑兵,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前102年,命李广利带着6万大军、10万头牛、3万匹马和上万头驴跟骆驼,装载着无数的军需粮食,浩浩荡荡地冲向了西域。”
李广利第一次出兵是前104年,前103年他退兵驻扎在敦煌种地。
除了6万大军,以防匈奴会趁机进攻,刘彻还额外派了18万士兵驻扎在居延海跟河西走廊保卫酒泉郡。
然后又征发了全国7种受到贬谪之人为李广利提供后勤服务,一路上车载人扛,队伍络绎不绝,直达敦煌。
“除此之外,刘彻还给李广利安排了两种工匠。
一种是建筑工,他们负责截断大宛城外的水源。
另一种是马匹专家,负责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这一次,汉朝带着势在必得的信心,沿途的西域国家终于慌了,他们在李广利经过时,全都出来欢迎,还为军队提供粮食。
只有一个叫轮台的小国据守不降,李广利率兵一拥而上,几天就灭了轮台,并屠城立威。”
6万人走到大宛的时候还剩3万人,汉军一拥而上,把大宛彻底包围。
大宛的水源在城外,建筑工改变了河道,让大宛国内没有活水。
汉军围而不攻,一直围了四十多天,大宛坚持不下去,城中的贵族们只好杀国王出来投降。
大宛的使者跟汉军交涉,如果汉军不进攻,他们就投降,城中的宝马任君挑选。
如果汉军还要进攻,他们就把马全杀了,跟汉军决战到底,而且康居国的援军马上就要赶来了。
(康居国,位于新疆北境跟中亚部分地区,挨着乌孙国,是西域36国之一,臣服于月氏国跟匈奴。)
“李广利开会商讨,最后得出接受投降的结论。
于是大宛献出好马,还拿出粮食犒劳汉军,马匹专家出动,挑选了几十匹良马,还挑选了3000多匹中等的公马跟母马,最后走之前还封了一个亲汉的贵族当大宛王。
军队原路返回,到长安的时候,6万大军只剩下1万多人,1000多匹马。”
“关于损耗,一路上的国家望风而降,粮食足够,打大宛也只是围了40多天,战死的士兵不多,那为什么损耗会这么大呢?
司马迁估计也想不明白,所以他在《史记》中写的原因是将吏贪婪,不仅私扣军饷,还不爱惜士兵。”
(军非乏食,战死不能多,而将吏贪,多不爱士卒,侵牟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