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唐:九五至尊 > 第131章 意义非凡

第131章 意义非凡 (第2/2页)

这还不是圣旨,而是旨意。

自然有很多人不信服。

\张大人,您是在质疑本将所说的话吗?如果不是事态紧急,我也不会召集你们前来。\

\陛下已经驾崩,这旨意是在边军面前宣布的。\

\你可以不信我和君集,但你不可以质疑边军的人。\

\他们总不会欺骗你们吧。\

李绩上前一步,怒声道。

\我们和陛下拼死杀回来,会为了一个皇位骗你们吗?\

\你们这些老臣在朝堂上无所作为,现在居然还敢质疑我们。\

\张大人,如果你不信,大可去查证!\

朝堂上顿时一片静默。

这两位将军,一位镇守边陲多年,另一位则是大唐两大支柱之一。

这两个人,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撒谎。

但决定国家领导权的问题,怎能仅凭他们俩的话就定论。

有人开始动起了心思,毕竟空口无凭。

“长孙大人,您现在怎么沉默了,这个时候应该由您发言才是。”

有人望向长孙无忌,原本最该发声的应该是他,朝中许多人其实都倾向于李泰。

因为李泰常年居住在长安,而李治则多年在外游学,自然与朝廷官员少有交集。

如今若李治登基,他的心思难以揣测,甚至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但四皇子李泰不同,他常与官员打交道,李世民也时常带他见朝臣。

朝堂上的事,李泰了如指掌。

况且大家都知道。

李泰甘愿为帝位做替身,长久被困于皇宫地牢。

如今大难不死,李世民离世后为何会忘记这位付出甚多的皇子呢?

众人纷纷催促长孙无忌表态。

就连李泰也用威逼的目光盯着长孙无忌。

他不仅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更是李世民的挚友,本就位高权重。

他只要一句话,再加朝臣们合力一搏。

无论李世民的口谕真假,都能变成假的。

关键看长孙无忌如何抉择。

文臣当然希望四皇子李泰即位,而留在朝堂的众多武将则支持李绩和侯君集的口述。

如果两派立场相悖,整个大唐也将动荡不安。

“长孙大人,本王认为现在您应该站出来讲句公道话。”

李泰尽量保持平静的声音。

“如今父皇驾崩,如果您不说话,难道要母后出面主持公道吗?”

“母后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最好别让她操心。”

越说到后面,语气越是冷峻。

这一刻,连傻子都明白李泰的意图,何况各位大臣。

“此事需从长计议。”

长孙无忌终于开口。

若不是要考虑长孙家族的利益,他必定会遵从李世民的遗命。

但李治登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没人知道李治的想法。

四皇子不同,他更能平衡朝局,也更易沟通。

“放肆!你们这些老家伙,难道要违抗圣旨吗!!!”

李绩勃然大怒。

他甚至有心杀光这些大臣,这些老家伙早已腐朽,是朝廷的蛀虫。

侯君集则冷静得多。

陛下离世前虽考虑周全,唯独没料到这一茬。

以当时的条件,李世民已无力亲笔书写圣旨,再加上玉玺还在皇宫内。

这场风暴是注定的。

四皇子李泰和这些大臣的强硬态度,绝非易事。

九皇子登基看来风波不断。

“懋功,父皇刚驾崩,再等等看。”

“此事不可急,如今天下剧变,世家之事和我们的几场大战让百姓惶恐。”

“现在朝廷不能大乱,等处理完世家余孽,安抚百姓,我们再与这些人好好周旋。”

李绩不再言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四皇子不会步步紧逼。

他转向九皇子李治。

“九皇弟,兄长觉得九弟应该站出来讲句话。”

“暂且不论父皇的命令是否有意义,看当前形势。”

“你应该说句公道话。”

“九弟,早年游历天下,功劳不小。”

“但九弟未曾与朝中大臣交往,也不懂朝廷大事。”

“皇兄以为可能是两位老将军听错了父皇的口谕,你说...是吗!!!”

声音渐冷,含元殿里全是聪明人,四皇子已动了杀机。

所有人都看着李治,甚至李绩和侯君集已决定。

只要李治敢站出来,这些老将军,甚至外面的军队一定会听从李治。

毕竟这是父皇临终遗言,意义非凡。

此刻。

李治浑身颤抖,外人以为他是害怕。

李绩和侯君集都恨铁不成钢,只要李治能硬气一些,他们也会跟随。

“皇兄,微臣认为如今父皇和皇兄尸骨未寒,此刻应以父皇、皇兄为重。”

“微臣无意争夺皇位,皇兄若想要,自可登基。”

“只是此时此刻,四哥,你的皇位坐得安稳吗!!!”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人人脸上露出惭愧。

这些陪伴李世民的大臣,觉悟竟不及半大的皇子,真是...

四皇子李泰紧紧握住拳头,他现在就想动手掐死这个亲弟弟。

好一个大义凛然,既然你不想要,为何不让皇兄来,你现在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看不惯皇兄继位吗?

好,既然如此,既然你敢说这话,把所有人都逼入绝境。

那么,本王就再等等,再等等!!!

“既然九皇弟如此说,那就只好惊动母后了,此事非同小可,本王看还是再等等吧。”

李泰压低声音说道。

外面有人高呼。

“房玄龄大人,杜如晦大人到!!!

两位老大人突然到来,整个朝堂大乱,他们来得太及时了。

李绩和侯君集松了口气。

如今房玄龄、杜如晦两位老大人入朝,这些文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