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经神任城访学海 一牍文章服康成 (第2/2页)
自天地初开,事分阴阳,万物皆各行其道。上古先贤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感悟天地规则,四时变化,以图记录之,带领世人艰难求存,后留河图洛书以传后世,表述天地伟力,只为继续引领世人。然岁月久远,图简文陋,晦涩难明,后世之人渐失其道。致使天下大乱,遂有逐鹿之战。再及自仓颉造字,炎、黄二帝着书立说,以文字为天地万物表述各道。具现天地规则变化,便于世人逐渐明其理,掌其道,遂有三皇五帝之圣贤治世。
自炎、黄二帝开创以文传道,渐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记录时人之天下山河、社稷秩序、人文伦理;后世生民以传世之文作指引,抗衡天地伟力,寻求生机,建立秩序,遂使华夏大地愈加繁荣。
至周之天下,《周易》、《太公兵法》等次第问世,文道越发昌盛。至春秋时,百家崛起,道、儒、墨、法等各家皆有其所长,为世人所推崇,《道德经》、《论语》、《墨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皆是先贤所着,其中对天地、对人伦、对自然、对秩序等的论述皆各有所长,故何必拘泥于只谈儒学之长,藏其短,而驳其他之短,而掩其长?更勿论今文、古文经学儒学两派之辩。因此,何不效仿郑康成公包容并绪,各取其长,使得先贤之说得以广为流传后世?
当先贤之学说得以传承发扬,后世牧民之君则可择优而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可用之学,如此未尝不可展望长久之太平盛世。不知父亲以为然否?
因此,孩儿窃以为,所有识字之人读书传承先贤,皆应遵从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便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郑玄手捧绢帛,越看越心惊,直到最后霍然起身,满面骇色,转头看向何休涩声道:“令公子欲为圣乎?”何休却是满面傲色,哈哈大笑,笑毕对着郑玄一礼道:“小儿年幼,虽有此志,然还需磨砺。我知康成兄乃是谦谦君子,不知可否亦助我儿一臂之力?”
郑玄怔愣片刻,亦是哈哈大笑,对何休一礼道:“如今天下,朝廷昏暗,世家贪婪,百姓艰难,我几经蹉跎,空有救世之心,而无救世之能,若是真能有圣贤出世,挽救天下,玄敢不尽心竭力。”
国渊则是在一旁看着老师如此态度,心中莫名惊诧,遂从老师手中接过绢帛,然后也细细阅读起来,结果惊呆在当场,心中就一个念头:有圣贤将出世矣!
......
泰山山脉深处,典韦所在山寨大堂中,一名士兵快步跑进来大声道:“团长!有消息传来,已经接到公子,大概明日巳时就可抵达山寨。”
典韦一听,一脸欣喜的站起身来,命令道:“传我命令,召集各营营长,今晚务必赶到山寨汇合,明天迎接公子检阅。”
“喏。”传令兵转身向外跑去,不一会儿,几名骑兵便出了山寨,往泰山山脉各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