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 第62章 参观荣誉室 学习专业课

第62章 参观荣誉室 学习专业课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从坝上回来,廖文刚就收到了三封信。一封是初中时的班主任刘真老师的回信,一封是李继光同学的回信。一封是廖华清的回信。刘真老师的信中,特别提到,他把廖文刚写的信在他班上念了,同学们都深受鼓舞,表示要向廖文刚学习。李继光和廖华清写信来,除了讲他们自己的情况外,还讲了些别的同学的情况,其中沈富祥,考上了成都工学院,吴绪良考上了四川农学院,袁永林考上了东北林学院。两位同学都希望寄给一张穿军装的照片。

开课之前,系梁主任带领八系的新学员,参观了荣誉室。各中队把学员带到荣誉室外面之后,梁主任给大家讲话,他说:“兴建荣誉室,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我们参观荣誉室,就是为了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继承先辈的事业。荣誉室里面摆放着我们这个单位成长历史的各种资料,包括历届领导的照片,所有干部战士获得的荣誉,他们的英雄事迹。你们要仔仔细细地看,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以后为我们大队争取更大的光荣!”

学员们热烈鼓掌之后,就依次走进八大队荣誉室,三中队的李谋山主任,一一进行解说。同学们边听边看边走。整个的荣誉室只是一间教室,中间摆着旧桌子,四周靠墙放着旧的长靠背椅,桌子上、椅子上,都放满了各种锦旗、军功章、照片、先辈们用过的电台、耳机、电键。文字方面的资料大都直接贴在墙上,其中有旧报纸、有书信,重要的都用红笔勾出。一个中队参观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部队历史悠久,战功显赫,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赞扬。学员们都为能在这样的部队中造就而自豪。

晚上又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刘政委在开映前讲话时说:“入伍教育结束了,专业学习就开始了。我们的专业是干什么的?看了这场电影就明白了。电影中的李侠,就是我们这个专业的老前辈,他的妻子,现在还活着。等会儿你们听李侠发的电报,就像一汪清泉。这就是我们的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他可以受严刑,决不泄露机密;他宁可牺牲,也要完成任务。这就是一个报务员的品格。就是这个专业人员的思想要达到的境界。明天早饭后,就进教室上课。”

《永不消逝的电波》,廖文刚和同学们在读中学时就早已经看过了。入伍后,又看过一次。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的专业。有了刘政委的一番讲话,大家对这部电影增加了新奇感和亲切感,和以前当旁观者看就大不一样了。看完电影,大家都立志要当李侠。

第二天早操完毕,吃过早饭,同学们都向教室走去。手里什么也没有带,因为一切学习用品都在教室里。廖文刚与众不同,他右手捏着一本《陶渊明集》,准备在上课前看。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课前课后,就看课外书或者看报纸。

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廖文刚已经把学校的环境搞得一清二楚了。从宿舍出来,一条三四米宽的石子炭渣路,经过操场边,然后经过一个椭圆形的假山,就是系部。两层楼,青砖墙,大门紧靠大路,两头都有拱形通道进入,靠饭堂这一头,门外墙上粗铁钉挂着一个又重又厚的大黑板,供系部出通知用。从宿舍到伙食团,系部是中点。以这条路为界,系部在东边,教室在西边。所有的教室,都是人字架的青瓦平房。但入伍教育期间,学校并没有分配教室,同学们当然也都没有进过教室,他们听报告在礼堂,计论在宿舍,军训在操场,拉练在旷野。不过,廖文刚从窗子外往教室里边仔细看过,和中学的教室大小宽窄,都一模一样。只是黑板旁边有桌子,上面放着些方形的箱子。

廖文刚推开了教室的门,已经有几个女生在里面了。和四川不同的是,教室里有铁火炉,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炉子是铁铸的,八边形的,有一米左右高。还从炉子上伸出一个铁皮烟囱,直直地上去两米多,然后几乎是转一个直角弯,直伸到墙壁上,一个圆洞,钻出了教室外。两个火炉,两个烟囱,使教室里有了两个耳门的感觉。

廖文刚按名字找着了自己的座位。座位上只有一本书,看得出是自己印的,因为装帧显得粗糙,封面不过是一张白纸。上书“报务英语”四个字。廖文刚学的是俄语,不过,他翻了翻,不过300来个单词,也就把书关上了。桌上还有一个绿色的木盒子,连着电线,还有一副黑得发亮的耳机,廖文刚立即取来戴在头上,耳朵里就出现了嗡嗡的电流声。还有一个东西,廖文刚早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见过了,是发电报用的,只有巴掌大小,铁板座,上有“横栏直槛”,有手柄可以上下活动。后来当然知道了,这就是电键。此外还有一个铅笔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把小刀,廖文刚在刻字摊上见过,刀把长不到两寸,刃长不到一厘米。此外,就还有几个十六开的小本子。

廖文刚向四周扫了一眼,有点惊奇,老师们竟然把书和用品全部放在了每一个学员的桌子上。而且铅笔盒里的七八支铅笔都削得溜尖:服务真周到。他看教室里,九组和十组的24个学员分成六行四排。进门的三行,全是女学员。第一排坐着谢彩文、关金秀、韩景学;第二排是陈朴、唐燕群、龙玲娣;第三排是李翠根、陈月琴、朱美珍;第四排是张爱玲、李成玉、刘惠芳。另三排坐着12位男学员。第一排是李知骏、李学明、王德志。第二排是朱庆茂、杨先志、侯兆林。第三排是廖文刚、赵宗儒、赵昭圣。第四排是孟令学、郑福先、顾家玉。他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检阅了一遍之后,就沉浸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去了。

上课铃响了,进来的不是一个教员,而是四个教员。九组的组长李学明高喊:“起立!敬礼!”同学们都“唰”地站起,完成了指令规定的动作。年纪大一些的教员两手向下像按风琴似的,做了个示意大家坐下的动作,学员们就坐下了。那位年龄三十来岁的教员,领章上是一杠三星,另外三位,有两个是一杠一星,一个一杠两星。三十来岁的自我介绍说:“我姓胡,就叫我胡教员,我主要教收发电报。”廖文刚看胡教员,样子显得苍老,个子较高,人很瘦,脸上骨多肉少,说话时是笑盈盈的,显得和蔼。

胡教员指着一个长得颇为英俊,高挑个儿的小伙子说:“这是尚教员,教电传,也教收发报。”尚教员向大家敬了个礼,自然地笑着。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胡教员又指着一个个子稍矮,头就像一个冬瓜横放颈上的教员说:“这位是孙教员,教《报务英语》的。”廖文刚看孙教员,也只有二十几岁,他也向大家敬了个礼,不自然地笑着。胡教员又指着那个中尉说:“他教机务,张教员。”每介绍一位,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头一堂课,主要由胡教员讲,他说:“同学们,选择的报务这个专业,是光荣的,艰苦的,极其重要的。说这个职业光荣,是因为,报务员是军队高级指挥员的耳目,你们毕业一般是去总参或者各大军区或者大使馆。说这个工作艰苦,是因为必须时刻准备着,不能丝毫松懈,而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说这个工作极其重要,是因为我们军队甚至国家的许多决策,都要靠你们传来的情报。”

胡教员讲了许多事例,说明他的这些观点。比如,战斗紧张的时候,报务员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收到一份电报,还没有交出去就睡着了。结果,那份电报讲的是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了某高地。我们的炮兵因为没有得到指令,进攻时,照样向高地开炮,造成了友军的重大伤亡。又比如,军队向一友好国家购买武器,给对方的支票,就因为报务员把“嗒嘀嘀”发成了“嗒嘀”,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还有发承德的指令,结果发到了成都。就是因为把“嗒嘀”发成了“嗒嘀嘀”。他最后说:“枪毙你有什么用?给国家和军队的损失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后来的上课内容,首先是背电码,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然后是学习发报、收报。收报是由教员发,学员收。先慢,后快。教室里成天响着“嘀嘀嗒嗒”的声音。廖文刚课余要看看别的书籍的习惯,受到了教员们的批评。一天早饭后,廖文刚正在埋头看《古代散文选》,而全教室的人,都在“嘀嘀嗒嗒”练习发报或者在桌子上用小雕刀细心地削铅笔。

这时胡教员进来了,他问道:“廖文刚,怎么不练习发报?”廖文刚说:“还没有上课呀。”胡教员说:“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要求我们对技术‘精益求精’。你知道什么是‘精益求精’吗?”廖文刚说:“就是好上加好嘛。”胡教员说:“报务员的‘精益求精’是要形成习惯,成为本能,根本用不着想,听见,手就自动抄写;看见手就自动发出。把书收起,除了专业书,都放到储藏室去。”声音虽不严厉,但听得出,是强压着一团火。廖文刚把《古代散文选》放进了抽屉里,也“嘀嘀嗒嗒”练起发报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