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似乎儒家有点心虚 (第2/2页)
然而如今却告知天下已无姬周!
这让孔子心情沉重起来,于是问道:“现在的天下被哪家诸侯掌控神器呢?”
“齐国?还是晋国?”
荀子闻言也摇头。
“一统的霸主现在是秦国。”
“秦国?”
孔子对这样的答案感到震惊。在他的认知里,秦国只是个负责侍养马匹的小国,在偏远的关中地区,看似不具备强国的气质。
东方富饶的齐国,中部庞大的晋国,岂非都有坐拥天下王气的能力?
但是,这个事实的意义似乎不再重要。
秦国无视礼仪,抢夺神器,鲸吞土地。作为出关之人,自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这一刹那,本就安静的室内地动山摇般的沉默更为深远,甚至窗外叶落的悉悉声在此刻都变得格外刺耳。
见孔子面色凝重,那位荀子和儒门三大巨头,甚至都不敢开口呼吸。
与世人认知迥异,真实的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时乃是一名儒侠,而非老朽的墨守成规之人。
若他真是一位连禽都无力束缚的固执之人,如何能毫无危险地穿梭于各国?
更何况,如今尊奉为“先圣”的他已达地仙境,只需弹指之间,便足以将他们这群人湮没。
继而,孔子沉吟片刻后又询问:“我儒家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如今局面如何呢?”
听到这样的问题,所有人感到诧异。
斗争?何来斗争?
显然,这位先圣太久未能接触外部世界的消息。
想到此点,荀子暗自叹了口气,咬牙回应:“恕我不隐瞒,我儒家与秦国并无争斗之事。”
“千余年来,我们始终坚守中庸之道,仅专注于传播我儒教的思惟,并不对俗世事务介入过深。”
闻此,孔子面色变得更加严峻,黝黑的肌肤愈发阴郁,仿佛凝聚了风雨的乌云。
“你竟说,对我秦国破坏乐制之举,儒家并无任何行动?”
“甚至是秦灭周朝之役,未曾采取干涉吗?”
他的声音虽不大,却如同寒冬冰雪,刺痛着荀子的内心。
“晚辈及历代宗主之所为,亦是为了我儒家。”
然而话未完,孔子猛地呵斥打断他:“住嘴!”
荀子尚想辩解之时,孔子怒吼声犹如龙啸虎吼般撼动天地。一瞬间,无上的威压从孔圣人身侧如狂风卷席而出,压得众人呼吸为之凝滞。
见到孔子怒意发作,屋内众人急忙匍匐在地,不敢再多言。
看向俯身的人们,孔子冷声道:“我儒家虽弘扬仁爱之道,但从未教导人苟且偷生的道理。”
“你们眼睁睁地看着诸侯势力坐大,践踏周王室的尊严,竟然袖手旁观,岂不羞愧?”
“今天,既然我已出山,那么背叛朝廷的秦人就莫想继续操控天下!”
听见孔子此言,荀子、伏念和颜路心情顿时沉重,他们不想和朝廷公开对抗,此时该怎么办呢?
而张良却是面带笑意,显然看到这一刻他期待的局面已临到。
至此,张良挺身站起,躬身对孔子行礼:“我认为,先圣所说极有道理。”
“暴秦欺凌天下,摧残礼制乐规,百姓受其苦已经有久了!”
接着道:“在我看来,作为礼乐宗师,儒家理应高举义旗,联合天下豪杰 ** 暴秦!”
孔子闻言,眼前豁然开朗,看来这当代儒家子弟也有些识人明理之处!
于是,孔子轻声问道:“你有这样的信念,再好不过。”
“不知你的名字、出身来自何方?”
一旁张良当即作答:“尊敬的师者,在下名叫张良,韩地士人的后裔。”
孔圣微微颔首,韩地因地理位置靠近边陲而富有骨傲气概,士族后代张良,是个不错的苗子。
“既然如此想为天下谋划,反秦的相关事项交由你去负责吧。”
听了这句话,张良欣喜若狂,这些年他暗中反对秦国已久,可因儒家始终保持中立,作为三巨头的他也难以调动全系的力量。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临了!
未待张良回应,一名儒家 ** 快步踏入厅内,对着五人行了叩拜之礼。
“急报!”
“朝廷正在调动大批军队,预备南下平乱!”
听到这个消息,张良内心瞬间有所触动。
终于,朝廷决定派重兵 ** 南方 ** 了?
这样一来,京都咸阳一时必会兵荒马乱,国库空虚。
这是天赐良机,还是新的危机呢?
孔子闻言也哈哈大笑,道:“真乃天助我也!”
“你去门中选得十名能手,随我入京。等我消灭了秦国的逆贼,你便召集各地的义士,一起谋划大事!”
在他这位至圣先师眼中,自己已达神仙般的境界,秦军大部南下,留下的少量戍卫军,在他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荡平。
待贼首被擒,秦朝廷便会四分五裂。
擒贼先擒王,道理就是如此。
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事,不等张良答话,他紧接着说道:“还需全面查探周室血脉,确认是否还有遗漏。”
“国家一日无君,国事不可耽误。”
面对这句话,张良深感重任在肩,郑重地点点头:“ ** 明白,先生放心。”
京都咸阳,武安君府中。
白泽将军手持定秦宝剑,在宽敞庭院里演练身法,拳风破空声连成一片:
蓬、蓬、蓬!
每一次挥手挥剑之间,空气都在他的掌力之下震荡出响亮的炸响,显见内力深厚和力道雄浑。两股浩瀚的气旋在他掌心旋转,如同两条游走的灵蛇。
忽然,他眼神凝固,罡气聚于剑端,划出一道剑气,剑光闪烁中直接割裂虚空,无比犀利。
“两袖青蛇”剑术,在除去赵高之后,白泽就获得了这极强的绝技,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磨炼。此番一试,果真威势惊人!
剑气穿破虚空消失后,白泽满意地审视,随后手腕一翻,宝剑又划过庭院一隅。
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