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下乡采景的城里人 (第2/2页)
晓燕刚到家,就发现家里也坐着两个陌生人,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女孩,女孩跟晓燕年龄相仿。
“咱家来亲戚了?”晓燕轻声问道。
“是来讨饭饭的。”妈妈小声解释道。
晓燕坐下来听他们聊天才得知,这是一对可怜的父女,为给孩子的妈妈看病,男人早一两年把家里的房子处理掉了,最后孩子的妈妈还是死了,家境困难的男人这两年来一直带着孩子走南闯北,吃百家饭。
平日村子里偶尔也会有讨饭的,基本都是一个人,走到谁家门口,就站在大门口,央求道:“有人吗?行行好,赏口饭吃吧?”
村里人一般给递过来一个馒头,基本不会留下来吃饭。甚至很多人家对上门的乞丐极为反感,就算不驱赶也是随便找点吃的赶紧打发。
晓燕妈妈今天之所以收留,主要是因为看到女孩和自己的女儿年龄相近,心里不由得心酸。
因为有一年,村里收成不好,晓燕妈也想着带着晓燕出门打工,本来心意已决,行李都收拾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走,在晓燕爸的苦苦挽留下,晓燕妈留了下来,日子虽苦了些但一家人在一起。
虽然没有出门,但出门前晓丽妈想着即将陪自己在外漂泊的晓燕,还是无数次难过的落泪,看着眼前的男人和孩子,更有说不出的怜悯。
坐在男人身边的女孩微笑着看着晓燕,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孩子一点也不怯场,时不时也说着话。
雯雯回到家,就被妈妈安排到地头摘青菜、蒜苗,正中午田地里几乎没有人的,到地头要经过一片玉米地,平常最怕一个人到玉米地,高高密密的玉米,容易让自己幻想,里面是否有可怕的东西望着自己。
但今天雯雯似乎没有那么紧张,之前总是边摘菜,心神不宁的东张西望,今天还比较放松。
做完农活,雯雯跟弟弟在房间里聊着学校里的事。俩孩子聊了许久,听见厨房里还有忙碌翻炒的声音。
雯雯来到厨房,望见台子上的饭菜特别的丰盛,案板上摆放着好几盘已经配好的菜,准备下锅。
“今天是啥好日子吗?做这么多菜。”雯雯好奇地问道。
刚说着,村干部带着两人来到雯雯家。
“俺认识你们。”雯雯开心地说道。
“这是你家啊。”两人也开心地笑着说。
“这就是俺跟你说的,放学路上给俺们拍照的。”雯雯对弟弟说道。
“你们叫什么名字?”女人温柔地问道。
“杨雯雯,他是我弟,睿睿。”
“名字好好听哦,之前我们到过其他村,名字都是,带春、花、秀、光什么的。”女人笑着说道。
“是的,以前嘛俺们村起名,狗蛋、大剩,觉得好养活,现在起名倒是都喜欢叠音。”妈妈说着,又转向雯雯:“雯雯,快倒两杯茶。”
这里的村民所谓的茶,就是白开水,一家人一般共用杯子,细心的雯雯考虑到他们是否会嫌弃,忙在抽屉里翻找空置的杯子。
女人见状忙连连说道:“不用不用,我们带了杯子。”说着从包里拿出个粉色的水杯,打开轻轻抿了一口。
雯雯羡慕地盯着漂亮的杯子,好奇地问道:“咦,怎么还冒着热气呢?”
“这是保温杯,可以保温七八个小时没问题的。”女人微笑着解释道。
村里人来重要人来,村干部一般会根据情况,安排到村民家里吃饭。
午饭时间,爸爸也赶回来了。
雯雯端着碗坐在在厨房里吃,妈妈还在厨房里继续加着菜,迟迟没见到女孩,饭桌上的女人问道:“你女儿呢?嫂子呢?怎么不过来吃饭?”
“俺这里,家里来客,女人不上桌吃的。”爸爸说道。
“我还是女的呢,没有听说这规矩,叫她们过来吃吧,不然我们吃得也不舒服。”女人说着继续打趣道:“要不,我也下去吃吧。”说着咯咯笑着。
“啥客人,就我们俩,太见外了。”男人说道。
雯雯开心地来到饭桌上,平日里家里来客人,不上桌吃饭,雯雯倒觉得更放松,但现在在饭桌上很开心,主要是喜欢眼前的女人。
女人一直到厨房喊着:“嫂子,别加菜了,太多了,快来吃饭吧,你不过来吃,我们也不能动筷子。”
妈妈不好意思,停下来也上了桌。
饭桌上,男人和爸爸喝着酒,男人一直微笑着说着:“意思意思,少喝一点。”
爸爸不逼酒,两人碰杯小抿一口,聊着家里和村里的情况,男人则谈及到这次进村的目的。
女人一直夸赞着雯雯的相貌。
“我在路上上,就一眼看到这女孩好漂亮,长得真水灵。”女人温柔地说道。
雯雯顿时心里乐滋滋的。
“哎,在农村,女孩漂亮有啥用,没啥出路的,小学上完识个字好了。”妈妈无奈地说道,随后继续说着:“真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嫂子,别这么说,现在女孩男孩一样,有能力,还是让孩子多学些知识,再说虽然大城市繁华,但是我还是喜欢乡村的宁静。”女人回应道。
奶奶则向他们讲述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听着奶奶的描述,雯雯也切身感受到村里这些年,确实很多方面从无到有在变化着。当听到谈论村里的电,忍不住自豪向女人说道:“电还是俺爸引头让村里人安装的。”
两人纷纷夸赞着雯雯爸。
午饭期间,雯雯很开心,觉得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已经可以畅所欲言了。
午饭过后,男人则提出给雯雯一家人拍张,一家人紧张又兴奋地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照。
爸爸带着两人参观着村里的牲畜,介绍着村民们家家的手艺,两人经同意后,兴奋地用摄像机记录着村里的景象。
“你们村蛮特别有代表性,我们这趟来值了。”
一路上,两人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和村民合影,也引导着村民如何拍造型。更多地是拍摄着村里人的手艺和日常的劳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