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铭王记 > 第74章 制造终结者?

第74章 制造终结者? (第2/2页)

“第一就是一种仿生纤维管技术。

这项技术是通过3d打印的方式,使用特殊的原料打印出来的一种仿生材料。其结构是中空的管状,长度能够达到一米左右,最小可以做到头发丝粗细,强度也要超过同样直径的人体肌肉纤维组织好几倍!

只要给这种纤维管施加一定电压,它就会产生径向扩张,从而使管径扩大,长度缩短,类似于人体的肌肉收缩效果!”

“第二项技术,跟储能有关。

张叔,您还记得上次金大实验室的那种柔性玻璃吧,我的朋友在研究中发现,只要在制备过程中稍加改动,就能得到一种高效的固态电解质,只要装上传统的正负极,就能组成一块真正的固态电池!

经过测试,这种固态电池无论是容量,安全性还是稳定性,都比传统的液态电池要强上好几倍!

最关键的是,这种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并不复杂,能够相对简单的由实验室制备转化为工厂大规模生产,同样的能量密度之下,其成本甚至可以做到低于现阶段的液态锂离子电池!”

“第三项技术其实是一套脑机交互系统,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和外界进行信息编译和转换。

现阶段,人体要做出各种动作,首先是由大脑发出的信号,这种信号构成比较复杂,而且个体之间差异极大,几乎没有统一的模板,目前还不能被完全破解并翻译成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

但是,我的朋友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自学习软件的形式,由电脑收集每个人的大脑发出的电信号指令,通过建立指令集的方式不断学习,将这些模糊的神经电信号指令转换成可以被机器理解的命令,逐步达到人脑直接操控机器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采用植入或者非植入的方式来实现,只不过采用非植入方式的话,由于颅骨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和对神经元发出的电磁波的分散和模糊效应,记录到信号的分辨率并不高。

一方面软件学习的时间会加长,另一方面系统对减弱的信号进行解析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相比之下植入式的效果更好!”

“嗯,现阶段,我朋友能拿出来的技术,就是这几项了!”

……

李铭一口气介绍完自己准备拿出来的几项技术,办公室里忽然陷入了沉默。

张海涛看似仍旧沉稳的坐在沙发上,但是疯狂抽搐的眼角,已经暴露了他现在正处于极度震惊的状态中。

而在一旁的张庆博,则是干脆大张着嘴,口水眼看着就要顺着嘴角滴落,一张胖脸上仿若写满了“你怕不是在逗我”几个字……

“呃……张叔?庆博?”李铭眨巴眨巴眼睛,看着眼前的二人,甚至还伸手在张庆博眼前晃了晃。

“哧溜……好家伙!”好半天,一旁的张庆博率先反应过来,把眼看就要流出来的哈喇子吸溜回去,一脸懵逼地朝着李铭说道:“我去,铭哥,你朋友是外星人吗?虽然我不太明白你说的这些个什么技术,但是光听名字就感觉简直要拽上天呐!话说,难不成你这是要造终结者嘛?”

的确,李铭说出来的这些东西,什么仿生纤维管,高能固态电池,还有脑机交互系统,哪怕只听一下名字,就能大概了解是些什么方向的技术!

说起来,这几项技术好像还真的和制造机器人相关!看着好像要直接攒一台t-800似的!

而且听了李铭的介绍,这些技术绝对是高大上的东西,如果刚才李铭所说的那些介绍没有水分的话,这几项技术绝对是颠覆性的!

就拿第一项仿生纤维管技术来说,头发丝粗细,长度能够达到一米,强度数倍与人体的肌肉纤维!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这种人造的纤维管可以完美模拟人体的肌肉组织!

要知道,以现阶段人类的制造技术,所谓的仿生机器人,基本上还是在金属结构的外面包裹一层仿真皮肤,来模拟人体。如果去掉这一层人造的仿真皮肤,露出来的就是一堆机械结构和金属材质的支撑件,其本质还是机械装置。

比如工厂常见的机械手,看起来和人手相比,根本就是两回事!

而且,这种常见的机械手,能够回转和弯曲的方向也十分有限,一般只有三轴或者四轴联动就算是不错了,能够做到五轴联动的那都属于高精尖设备了!

以当下的工业制造技术,还无法还原类似人手这种由多关节组成,能够进行复杂操作的结构。

一个最简单的抓取动作,人手做起来轻轻松松,而机械手要想做出同样的动作,需要大量的动力系统和传动机构配合,这些复杂的机构,是很难集成到巴掌大小的体积中去的。

现在国际上在这方面技术最先进的脚盆,前两年曾做出过一个类似人手的机械手,想让他动起来的话,机械手下边要连接一大堆连杆、马达、气缸等结构,还要将供能系统放在手臂之外,传动系统尽量缩小,才能把机械手做的和人手大小相仿。

而如果采用效率更高的微电机驱动,想让机械手像人手一样活动,非要把整个机械手臂做的像绿巨人的手硕大,才能勉强完成塞下这些复杂构件。

而李铭描述的这种仿生纤维管,直径只有头发丝粗,完全可以把几根纤维管集成在一起形成类似纤维束,模拟肌肉组织,连接在目前技术已经成熟的仿生骨骼上,制作成仿生机械手臂!

按照李铭刚才的说法,只要接上电源,就能通过精细控制纤维束的收缩,来让仿生手臂的关节动起来,完美模拟人手的活动!

当然,因为这种纤维管需要提供电压才能进行收缩,如果想要做成集成化模块的话,还需要解决电源问题。

传统的电池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使用寿命,都有着很大的限制,而李铭所提出的第二项技术,则刚好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