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晋乱 > 第27章 司马懿洛阳归天,诸葛恪建业掌权。

第27章 司马懿洛阳归天,诸葛恪建业掌权。 (第2/2页)

群臣含泪听完吴主孙权泣血之问,皆都异口同声共推诸葛恪为首辅大臣。

孙权听了,却是沉思一阵:“朕也有意诸葛恪,然其父大将军诸葛瑾临终之前有奏于孤,其言甚为忠诚,以赵括之典示于朕,由此可知,诸葛恪乃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之人,只怕朕托孤于他,于国于民不利。朕甚担忧。”

因话说的急切,吴主孙权已是上气不接下气,然担忧之心却切切可见。

群臣见吴主孙权如此担忧诸葛恪,一时间便就陷入沉默之中。

“陛下。”

忽的响起一声,群臣循声望去,乃是大将军孙峻。

孙峻,字子远,扬州吴郡富春人,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作为吴国宗亲,孙峻从小弓马娴熟,胆量非凡。此时的孙峻正担任皇宫武卫都尉,掌握禁军兵权,为都乡侯。

孙峻的话定然会引起群臣侧目。

“臣,孙峻,愿以臣命及全家人性命担保诸葛恪为首辅大臣!”

声音甚为洪亮,坚定!

说完便就孙权病榻之前叩头:“如今我大吴诸多忠臣老将皆已凋零,朝野上下能出诸葛恪才能之左者已无有人。臣以为,首辅大臣非诸葛恪莫属。”

字字句句却是吴国实情。

群臣见大将军孙峻如此说,本就都有意诸葛恪,便就赶紧伏身叩头:“大将军所谏颇是,吾等附议。”

吴主孙权细思一番:“爱卿所言确是有理,遍数朝中大臣,确唯是诸葛恪才能当为群臣之首。”

吴主孙权病榻之上遂定下诸葛恪为首辅大臣,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大臣为辅佐大臣,共同辅佐太子孙亮。

此时的诸葛恪尚在武昌带兵,孙权即刻诏诸葛恪前来建业行托孤之事。

诸葛恪接到朝廷诏书,受命即将从武昌前往建业之时,大司马吕岱却是颇为忧虑:“南鲁之争虽刚刚平复,然却是余波未了,现如今幼子孙亮为太子,朝堂之上剑拔弩张,水深藏险,大将军此去只怕凶多吉少。所谓世事艰难,大将军到了建业之后,凡事当十思而行方可。”

大司马吕岱苦苦提醒。

然诸葛恪却不以为然:“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而如今大司马却是让某十思而行,难道某如此不才吗?”

诸葛恪一句话,让大司马吕岱颇感无奈,只得摇摇头,叹口气回归本营去了。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官至大司马,东吴第一重臣。

然而,此时的大司马吕岱已年过九旬。

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诸葛恪此去建业,吕岱知南鲁之争已致使吴国朝廷派系鼎力,而诸葛恪长期武昌领兵,缺乏名望,只怕此去凶吉难料。

无奈诸葛恪不听吕岱苦谏,早已是打马一路弛聘直奔建业去了。

待诸葛恪见了病榻之上奄奄一息的孙权,不由大放悲声:“臣万不曾想吾主病危至此。”

叩头不已,泪流满面。

孙权见状,也不由老泪纵横:“朕病颇沉重,旦夕之间便就归天,唯恐再难见大将军,只得急诏大将军前来建业。大将军也知太子孙亮年幼,难以治理朝政,朕甚为担忧,不得不劳大将军为首辅大臣尽心竭力辅佐幼子孙亮,以保我东吴社稷安稳!”

诸葛恪跪于榻前,听完吴主肺腑悲伤之言,不由频频叩头:“我诸葛一族世受皇恩,皆忠心报国,陛下之圣恩,恪岂敢不遵?陛下只管休养身体,勿念勿忧宫外之事。”

诸葛恪伏身于地,泪流不断。

“诸葛爱卿,切莫如此伤心。”

孙权却是劝解诸葛恪:“人之生死皆乃天定,无有可悲之处。今见诸葛爱卿受命辅佐幼子孙亮,朕心甚慰。诸葛爱卿,且来听封。”

吴主孙权却是异常清醒,既然要命诸葛恪为首辅大臣,必然要封其官职,以便号令群臣:“诸葛恪封大将军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太子少傅。除朝臣生杀大权外,诸事悉听诸葛恪。”

诸葛恪一时间便就位高权重!

诸葛恪不胜感激,遂又伏地跪谢,领了首辅大臣之职。

一切完毕,孙权却已累的气喘吁吁。

“陛下,且好生歇息。”

诸葛恪见状,赶紧携群臣跪拜退出皇宫自回府中去了。

不觉月余,吴主孙权终究没有抗过荧惑守南斗之凶,于皇宫之中赫然闭上双眼,驾崩归天而去。

而孙权驾崩之时,在孙权病榻之前的却是少傅孙弘,而太傅诸葛恪尚在府中并不知晓孙权去世消息。

而因南鲁之争,少傅孙弘与太傅诸葛恪不和,孙弘担心孙权去世之后诸葛恪做为首辅大臣,必然会对自己不利。

忽的,少傅孙弘心生一计:“太子孙亮年幼,现必不能左右于我。我不若趁陛下归天之时秘不发丧,不告知于诸葛恪,借机修矫诏一封,盖上御玺,只言陛下担心大将军诸葛恪有谋反之心,赐死于他为妙。”

孙弘即刻掩盖孙权去世事实,即刻拟定矫诏,准备送往太傅诸葛恪府中。

然,此时大将军孙峻却是前来探视吴主孙权,见如此事态,不由呵斥孙弘:“大胆,你竟然为一已私利而坏社稷,罪该当诛。”

孙弘却是不惧怕孙峻:“你我皆为吴国宗亲,岂能容得外姓如此?此只对诸葛恪,与诸位大臣不相干。”

孙弘意决,孙峻一时间难以抵抗孙弘,便就详做同意,离了皇宫而去。

然孙峻离了皇宫,却是并不回府,只一路直奔诸葛恪府中。

“太傅,大事不好,陛下已然驾崩,然孙弘却是掩盖事实,秘不发丧,只为修矫诏赐死阁下。”

太傅诸葛恪听了,不由大吃一惊:“吕岱之言,果为金玉良言!”

正欲发作之时,忽又想起来吕岱所言十思之谏:“某自武昌来时,大司马曾言于我十思而行。如今孙弘之事,当十思方可。”

诸葛恪赶紧按下怒气,与孙峻商议对策。

“不若将计就计,对孙弘秘不发丧一事只当不知,只说有事,约孙弘到诸葛府商议,两边埋伏刀伏手,待其中计来时一举拿下。”

孙峻细思一番,献计诸葛恪。

“好计。”

诸葛恪不由赞叹,即刻修书邀孙弘来府议事。

孙弘收到诸葛恪邀约之时,并不知晓自己事不秘,却是欣然前往。

哪知孙弘到了诸葛府中刚刚坐定,却见府门紧闭,所带兵士转瞬间被斩杀殆尽,厮杀之声惊动孙弘,起身要逃。

如何能逃的出去?

呼啦一下两边厢房冲出一百刀伏手,一顿乱砍,把孙弘砍的如同肉泥一般。

诸葛恪杀罢孙弘,长舒一口气,即刻披麻戴孝前往皇宫,公布孙权死讯,设置灵堂,于灵堂之前,拥立太子孙亮为帝。

这时的诸葛恪虽为首辅大臣,然孙弘所作所为却给诸葛恪提了醒,正如吕岱所说,南鲁之争虽然已是平复,然南鲁之争的余波却是未了。

保住少帝孙亮,便就是保住自己的朝权,保住自己首辅大臣的位置。

这一点,诸葛恪极为清醒。

必须铲除能与少帝争锋的人。

诸葛恪细思,能与少帝孙亮争锋的还有五子齐王孙奋及六子琅琊王孙休,唯有控制住二子,方能大稳。

诸葛恪遂下令将孙奋迁徙到豫章,孙休迁徙到丹阳。

两人自然明白诸葛恪之意。

孙休胆小,见诏不敢不动,即刻听从调令前往丹阳。

然孙奋却是不肯。

诸葛恪也不商议,即刻修书孙奋:“某听闻齐王屡违诏令,擅自调动兵士为己修建宫室,且不报于朝廷便就擅自诛杀有罪之人。某还听人言:齐王乃先帝之子,若果有罪,谁人能责。如此话语让某听来,实实寒心。不知齐王还知鲁王孙霸否?某以为,齐王当以鲁王霸为鉴戒,如此,方可一生福禄不尽。”

孙奋看了,不由两腿栗栗:“如今当朝天子虽为弟亮,然操刀者却是诸葛恪。如果不依从,只怕又是孙霸之祸。”

即刻乖乖迁徙至豫章了。

能与少帝争锋之人,瞬间便被诸葛恪稳定。

诸葛恪随即又下令免除百姓之前积累所欠赋税,普施恩惠,民众无不欢喜。

一时间,诸葛恪权倾朝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